bbin宝盈

扎根国防的胡杨——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退役军人张励

  张励,女,1961年9月生,中共党员,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总预研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仿真专业总师。她长期从事战术武器系统仿真和制导控制系统仿真的技术研究和系统研发,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为我国战术导弹仿真领域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大漠胡杨御边关——从横渡松花江到投身国防

  胡杨被称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它不惧沙暴肆虐、严寒酷暑,成为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沙漠英雄树”。与胡杨的邂逅,也是张励此生国防事业的开启。

  1983年,大学毕业后的张励来到身处戈壁的某试验基地,成为“男人王国”里的一名女兵--第一次见到了胡杨,也第一次见到了只在书本上看过的“导弹”。但专业的差异、靶场鉴定工作的专业性、缺少可借鉴的材料、工作条件的艰苦……一切都令初出茅庐的她深感压力,甚至彻夜难眠。但仅是几天后,她便捧起了人生第一本飞行器专业书籍《有翼导弹引论》,决心从零开始,啃下这个硬骨头。

  “张励的身上有种特别的拼劲,爱迎难而上,同时又不骄不躁。”当时部队的领导这样夸她。在部队的十五年间,她因工作表现突出获得各类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

  谈到这股子拼劲,张励一直说,爸爸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松花江畔长大的小女孩,6岁跟着爸爸学起了游泳。至今,她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水流很急,迎着面冲来,根本就不能停歇,只能奋力地游,直到游到对岸。”或许正是这样激流勇进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位战术仿真领域的领军专家。

  守得云开见月明——“小仿真”到“大仿真”的整合

  1998年,挥别军营,张励来到人生的第二个战斗基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入伍的初心却始终未曾改变。

  “这样的工作都是我们没干过呀!”“之前呢?有没有可以参考的?”这样的对话,在1999年的张励看来,每天都在耳边回想。这样的声音,也一度让她陷入迷茫。年近40岁的她,再次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战术武器仿真验证,该领域被称为型号研制全过程必不可少的最关键技术。一切又仿佛回到了当初,一切又是从零开始。大家感到一筹莫展,以前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不够了。怎么办?大家面面相觑。张励却说:“不怕,咱们边学边尝试吧!”

  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张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慎思而后行”这几个工整的字--她不怕自己不敢拼,但她怕自己是无头苍蝇,连累了团队其他人。第一次连续几日通宵赶出来的报告,收到的是满页的批注,而原文已几近不可见……这个40岁的女人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需要更加倍地努力。她开始逼着自己更加努力地钻研和学习。

  专业初创,张励发现,仿真验证似乎有一个不可打破的“规律”--型号产品试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故障,出现故障就要连续修上几天,修完再进行试验;下一次产品来试验的时候,再故障,再返修……如此往复,工作被动、提心吊胆不说,每次还要遭型号方的“吐槽”。“周检吧!”她下达了命令。不管有没有任务,必须常规一周检查一次,而且带着问题检查,带着研究性项目检查。

  简单的“周检”发挥了巨大的效能,型号方连连传来好评,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尝试中取得了进展。这时,张励又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规划。2006年,她把眼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国内其他单位都是什么程度了?国外呢?通过对标,她一次次找方向,一次次做各种国内顶尖技术交流会议上的“有心人”,把“谁家有新的东西”“谁有新的特长”都摸的透透的。从入门、到晋级、再到升级,张励的仿真之旅最终浓缩在试验室那三套年龄不等的系统中,成为行业的翘楚。

  而此时,八部的仿真事业也真正由“小仿真”步入“大仿真”的整合之路:2007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战术导弹仿真中心成立,2008年仿真独立建室,200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战术导弹仿真中心正式挂牌,近几年,更在光学/电磁复合物理场仿真及复杂多系统联合仿真等方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八部仿真事业发展速度之快,为行业称道。而这时的张励,开始惦记的是心中的“根”。

  甘为人梯育芳华——“根”植心中的无限牵挂

  离开军营,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使命与担当。张励常常和年轻人聊起戈壁上的胡杨:“没有一种植物,像胡杨一样那么持久地坚守在贫瘠和干旱中。因为他们有着坚韧的根。仿真人,是型号发展的根。”根的文化,在八部甚为有名--如“根”一般扎实稳健,为型号研制奠定基石;如“根”一般执着坚韧,为专业建设攻坚克难;如“根”一般厚德载物,为科技创新输送人才;如“根”一般不求索取,为仿真发展奉献青春。如“根”一般蓬勃发展,成就航天事业枝繁叶茂。

  仿真专业涉及到多个技术方向,科研任务又来自多个条线。在任务分配时,张励结合个人特点,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特长。她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巧妙地把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每个人都能在专业知识上进步,在学历层次上进步。”

  几年间,张励作为联合导师,帮助团队里近十名青年到各大高校深造并取得博士学位。她从型号需求中挖掘创新点,与合作高校进行人才联合培养,研究成果直接在仿真平台建设中得以转化和应用,在收获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起到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作用。

  如今,年轻的仿真人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建设集仿真技术创新体系规划、仿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仿真自主可控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基地。而张励的心中,永远装着的是战术武器仿真中心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退役军人对我国国防建设的责任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对航天事业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