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山东青岛:歌声嘹亮映芳华

舞台即战场,歌声即誓言。从车间女工到文艺尖兵,从青丝到白发,王常玲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文艺兵的深意。她不曾持枪冲锋,却以歌声为号角;她未曾经历硝烟,却用舞台凝聚军心。正如她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官兵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

她,就是山东省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军休干部、“老兵芳华”文艺创作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常玲。

不爱红装爱戎装:从车间女工到海军文艺兵的蜕变

1957年,王常玲出生在青岛一个普通家庭。18岁时,她已是青岛市东风糖果厂的一名工人,每日与轰鸣的机器和三班倒的作息为伴。然而,这份稳定工作并未束缚住她对艺术的向往。父亲每晚吹奏的《洪湖水浪打浪》,在她心中种下了音乐的种子,海军军装的飒爽英姿,更令她心驰神往。

“别人下班休息,我下班练歌。”为了追梦,她白天在车间忙碌,深夜独自在家对着镜子练习发声。1977年,终于,在北海舰队文工团的选拔中,她以清亮、高昂的女高音美声唱腔征服评委,穿上梦寐以求的“海军蓝”。从此,她以歌声为剑、以舞台为甲,开启了文艺兵的峥嵘岁月。

百场巡演淬炼初心:文艺兵的“战场”在四方

进入文工团后,王常玲的日程表上写满了“在路上”——年均100余场演出,其中40场深入偏远部队。夏日海岛烈日灼人,冬日雪原寒风刺骨,她与战友扛着乐器翻山越岭,只为将歌声送到最需要的角落。

1980年的一次外事任务,让她至今难忘。巴基斯坦外宾来访前夕,上级紧急要求她演唱巴语歌曲。没有录音、没有乐谱,仅有短短一周时间,她四处求教,将歌词逐句音译成中文,连续几个昼夜泡在琴房反复打磨。演出当晚,她以标准的乌尔都语发音和深情演绎赢得满堂喝彩。“文艺兵也是兵,任务来了必须顶得上!”她说得铿锵,眼中闪烁着军人的坚毅。

海岛泪光:歌声是最深情的“战友情”

1985年冬,王常玲随队赴黄海某孤岛慰问。有一次,王常玲随队去巡演的海岛只有2名战士守岛,当她和战友唱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大海的儿女》时,2位小战士早已泪流满面,王常玲和战友们也都已哽咽到唱不下去。岛上没有淡水,靠接雨水维生;蔬菜早已变蔫,战士们却执意将最后几片菜叶留给演出队。

这场演出让她彻底读懂文艺兵的价值:“我们带不走岛上的苦,但至少能用歌声告诉他们——祖国没有忘记!”此后,“送文艺到战位”成为她的信条。在大连老铁山巅的哨所、旅顺园岛的雷达站,她无数次踏着晨露登山,只为给值守战士唱响《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过去我们海岛的官兵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以前去海岛上巡演,只能坐登陆艇上岛。风一吹,登陆艇就不停地摇摆,我们每个人都是吐一路,到了岛上稍微休息一下,立刻就投入演出。”王常玲说。

亮相全军:美声唱响海军荣光

1989年,全军战士歌手大赛拉开帷幕。接到参赛通知时,距离海军内部选拔仅剩两周。王常玲选择挑战高难度曲目《黎明的早晨》,却连乐谱都无从寻觅。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听到一首歌能从网上找到乐谱。我就在收音机里听过一回,但是不知道它的谱子是什么。”王常玲只能借来录音机反复聆听,并请钢琴师逐音记录,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把谱子梳理清楚。最终,她以海军唯一代表身份闯入全军决赛,与40名顶尖选手同台竞技。

比赛当日,她身着海军制服登台,一曲荡气回肠的美声咏叹震撼全场,斩获第二名并荣立个人二等功。“站在领奖台上,我代表的是整个海军!”这份荣誉,成为她艺术生涯最闪亮的勋章。

退休不褪色:银发丹心续写军旅情

2000年,王常玲脱下军装,但从未放下麦克风。“只要还能发声,就要一直唱下去!”她加入青岛市老战士合唱团,担任声乐指导,和团里的60名歌友共同走在音乐的道路上。从专业到业余,面对落差,她笑言:“现在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带领一群老兵冲锋!”

在市军休服务中心,王常玲也积极发挥余热,在中心成立10支军休干部志愿服务队后,她担任“老兵芳华”文艺创作服务队队长,2023年,她演唱的独唱作品《继往开来》在2023年全国军休干部“唱响新时代 军心永不改”歌唱风采展示活动中荣获“时代强音奖”,通过专家评分、网络投票等环节,该曲目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3个作品中脱颖而出。

2024年、2025年,她率领文艺创作服务队女声合唱团连续两年登上山东省军休春晚。在“礼颂盛世——山东省军休系统2025年迎新春文艺汇演”中,她带队合唱的《红色记忆》直击人心,带领现场观众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获得现场观众一致好评。

这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海军女兵,将人生谱成一首壮美的军旅长歌。旋律中,有浪花飞溅的豪情,有孤岛星火的温暖,更有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碧海蓝天之间,她的歌声依然嘹亮,如舰艇破浪,继往开来。(文/游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