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舰艇心脏的守护者
在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壮阔航程中,有这样一位“机电兵王”:他几十年坚守同一艘战舰,排除故障数千起;他数次闯过生死难关,用血肉之躯守护钢铁巨舰;他发表十余篇论文,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他就是山东省青岛市军休干部,原海军洪泽湖舰、呼伦湖舰一级军士长朱仁兵,是一个把战舰当成“第二生命”的军中匠人。
红嫂精神铸就的军旅初心
1973年,朱仁兵出生在山东省蒙阴县——这片见证孟良崮战役的红色热土。他听着祖辈为部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的故事长大,“红嫂精神”早已融入血脉。1993年冬,这个沂蒙山区的青年毅然参军,带着全家三代的期盼走进海军第一训练团。
1994年9月,21岁的朱仁兵被分配到洪泽湖舰,与这艘“中华补给第一舰”结下二十四载不解之缘。从主机兵到主机班长,他像熟悉自己掌纹一样熟悉舰上每一台机器:“战舰的‘心脏’给我,就必须让它永远强劲跳动!”
在不出航的时候,朱仁兵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每当军舰进行厂修,他都跟着工人学习,不断请教一个个小问题。在针对主机的静态检查中,朱仁兵发现主机经常出现活塞环拉缸的故障现象,为了主机的稳定运行,朱仁兵提出可以通过扫气箱的扫气孔观察活塞环的磨损量和表面的光洁度,提前发现问题,通过调整各缸负荷或者润滑油量来降低活塞环的磨损程度。
环球航程中的“铁人”传奇
2002年,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洪泽湖舰随编队出征,“虽然之前出访过很多国家,但洪泽湖舰是单机、单轴、单桨,一旦出现故障,没有备份,远海没有岸基保障,非常考验我们的远航能力。”朱仁兵说。
洪泽湖舰的航行路线是环赤道航行,高温不仅对人是一种考验,对设备更是一种考验。“环球航行期间,太阳照射多,大家的脸和脖子都蜕皮了。穿着胶鞋在甲板上行走,过一会儿鞋底就软化了。”朱仁兵回忆道,当时主机机舱温度高达50摄氏度,和大蒸笼一样,战士们值一次更要4个小时,好多战士值班时为了防止中暑,只能提着水桶不停擦拭,不停喝水。
为了提前发现隐患,朱仁兵每次都会花上一个小时仔细检查主机,一个航程下来他钻进扫气箱20余次,身上的衣服被打湿无数次。
132天、3万多海里航程中,朱仁兵完成20余次抢修。最惊险时,海水泵突发冒烟故障,他带人用气焊割开锈死的管路,烟气熏得双眼通红仍坚持3小时。“设备和人一样会‘中暑’,我们就是舰艇的‘急诊医生’。”
台湾海峡上的“烈火洗礼”
1998年夏,洪泽湖舰执行南沙任务返航经过台湾海峡时,主机突然停车!失去动力的万吨巨舰在急流中打转,随时可能撞上密集航道中的商船。“排烟管被断裂的挡烟板堵死,主机‘窒息’了!”朱仁兵来不及多想,和战友披上打湿的棉被就冲进废锅炉舱——刚停炉的炉膛里面温度非常高,裸露的钢管烫得人浑身生疼。
因为舰体一直在打转,朱仁兵在炉舱内根本站不稳,裸露在外的皮肤全都被烫起了水泡,身上的棉被过一会儿就干了,他只能过几分钟就出来打湿一次,再冲进去,就这样不知进去出来多少次。45分钟后,当主机重新轰鸣时,他的作训服已与烫伤的后背粘连在一起。“哪顾得上疼?一百多条命在海上漂着呢!”抢修完成后,他自己也感到后怕,但他害怕的却是战友的安危,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安危。
“对我们来说‘出航即战斗,机舱就是战场’,出去一趟,出点汗、掉块皮、掉块肉都正常,我们干机电的,早就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保障舰艇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朱仁兵说。
太平洋上的“台风博弈”
2009年出访南美归途,朱仁兵遭遇更严峻考验:主机缸盖突然泄漏燃气,有爆燃危险,而气象预报显示台风2小时后就要到达。这就意味着平时6小时的工程,需要在2小时内抢修完成。
修,可能遭遇台风,不修,有爆燃风险。“我们必须和台风抢时间,修!机电班全上!”朱仁兵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战友一起抡起大锤拼命地砸缸盖螺母,七八百摄氏度的高温燃气从裂缝中喷出,而他们丝毫顾不上疼痛。当主机终于在台风来临前恢复运转,朱仁兵和战友的手掌早已血肉模糊。
永不退役的“舰艇心脏”
2018年,服役38年的洪泽湖舰退役了,朱仁兵赶到镇江去送自己的“老战友”,在这艘舰服役24年,舰就是他的家,他熟悉舰上的每一个舱室、每一个部件,看到舰开走的那一刻,这个铁血硬汉终于忍不住流下眼泪。
洪泽湖舰退役后,朱仁兵又被分配到了辽宁舰编队的成员901型补给舰。虽然已经是机电老兵,但是分配到新的岗位后,他仍然坚持学习。“在这艘舰接触的都是新装备,我负责维修班和空调班,又学习了舱段、空调、电气焊、车床、维修等业务。”朱仁兵说。
从军30年,朱仁兵排除故障上千起。“舰会退役,人也会退役,但‘把战舰当生命’的誓言永远不会退役。”这或许就是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深蓝的密码——正是千万个如朱仁兵般的“螺丝钉”,铸就了大国舰艇坚不可摧的“心脏”。(文/游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