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北京:红星照映夕阳红 志愿服务放光芒

在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街道翠城趣园社区,施国堂带着复转军人红星服务队把社区变成新的“战场”,他用行动证明:军装会旧,但为人民服务的热血,永远滚烫!

施国堂,1949年出生,1968年参军入伍,成为海军北海舰队的一名战士。196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退役。2011年,朝阳区垡头街道翠城趣园社区党委成立,退休的施国堂成为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施国堂牵头成立了复转军人红星服务队并担任队长,服务队先后获评2021年“首都最佳志愿者组织”、2023年度“北京榜样·最美退役军人”团体荣誉称号。

三年磨砺,部队记忆永难忘

三年军旅生涯虽然短暂,却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过兵是施国堂最骄傲的事。

1968年,19岁的施国堂怀着报国热忱加入海军北海舰队。跟随海军舰艇出海执行任务,表面上无比风光,背后却是陆地与海上的双重淬炼。海上训练时,他直面风急浪高,任凭海浪拍打衣襟;陆上拉练,他顶着烈日负重前行,汗水浸透衣衫。脚底血泡、肩头肿破,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磨炼,反而成为他蜕变的阶梯。

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施国堂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不怕死”的教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一生坚守的信念。

再披迷彩,社区里“二次入伍”

退役后的施国堂从工厂退休回到社区,却一刻也闲不住。他化身社区志愿者,时时刻刻思考着如何发挥退役军人作用,为居民、为社会贡献力量。

2016年,已是朝阳区垡头街道翠城趣园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的施国堂敏锐地发现一支“特殊力量”——社区有许多来自公安等不同岗位的优秀退役军人。他意识到,在社区成立一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既能帮助邻居和社区,又能让这群退役军人重温部队梦,“一举两得”,多好啊!在街道的支持下,施国堂牵头成立了复转军人红星服务队。他带着平均年龄66岁的队员穿上了迷彩服,以“第二次入伍”的姿态投身社区治理。

复转军人红星服务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队员们随叫随到、纪律严明,开会时帽子整齐摆放,尽显军人优良作风。“我们虽然不在军营,但仍然要保持部队养成的良好习惯。”

极端天气时,他们清理淤泥,排干积水;上下学高峰,他们义务值守,疏导交通……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在义务理发、垃圾分类、治安巡逻、环境治理、困难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他们的迷彩身影。他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社区的大街小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承诺。

红星闪耀,宣讲台上燃初心

“把红色基因和军人作风传承给下一代,是我毕生所愿。”每逢寒暑假期,施国堂便带领队员参加社区为青少年组织的红色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教孩子们站军姿、行军礼、走正步,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在红色讲堂上,施国堂和队员向孩子们讲述小萝卜头、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每次开展活动,都会吸引五六十个孩子前来参加。孩子们听得特别仔细,练得特别认真,我们这些老兵也教得带劲儿。”

今年4月,朝阳区举办“老兵永远跟党走”宣讲报告会,75岁的施国堂分享着自己的军旅生涯及近20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军装会褪色,但为人民服务的底色永远鲜艳。”他质朴的言语激励着在场每一个人。截至目前,施国堂累计参与30余场红色宣讲活动,让近1800名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洗礼。“看到台下专注的眼神,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革命优良传统就是要一代代传下去。”施国堂感慨道。

褪去戎装,施国堂深藏市井,却如星辰般闪耀。他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华丽转身为守护社区、传承红色基因的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