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守望长空映晚霞
他前半生翱翔云端,用智慧与勇气在南海碧空筑起钢铁防线;后半生扎根大地,以镜头与讲台续写家国情怀。从击落外国战机的空军功臣到老年大学的明星教师,他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他从学员、领航员、科长、副处长、参谋长助理一路走来,从事航空兵的组织训练和作战指挥工作38年。
他,就是原北航司令部副参谋长、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军休干部、青岛市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成员王立珠,他用前半生奉献国防,用后半生奉献社会。
烽火少年志:从煤矿村到云端战鹰
1942年,王立珠出生于山东淄博一个采煤村落。在敌寇肆虐的年代,他目睹了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五叔带着一个排打鬼子”的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从军报国的种子。少年时期,他随兄长辗转博山煤矿讨生活,矿工的艰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赤诚信仰。
1960年,18岁的王立珠通过严苛选拔,进入海军航空兵飞行学院。三年间,他在江西的烈日下苦练跳伞、滑翔,在油灯下钻研飞行原理与气象学。不同于飞行员的驾驶训练,领航员需要熟记上万组数据:敌机性能、雷达参数、油耗曲线……“虽不开飞机,却要对飞机了如指掌。”他常彻夜默诵,将枯燥的数字刻入骨髓,以全优成绩毕业。
碧空铸剑魂:三战三捷的南海传奇
1965年初,23岁的王立珠随部队奔赴海南前线。彼时,某国频繁派遣高空侦察机侵扰南海,凭借飞行高度优势肆意挑衅。面对装备代差,他和战友们创新提出“跃升俯冲”战术:战机先俯冲加速,再仰角跃升,以动能换高度,直扑敌机腹下开火。这一战法在当年3月首战告捷,击落某国无人侦察机,是我国海军首次击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王立珠也由此荣立一等功。
1965年9月,某国一架F-104C战斗机侵入海南领空。这种超音速战机,配备先进雷达与导弹,而我军飞行员高翔驾驶的歼-6仅有机炮。“当年我们的歼-6战机飞行高度比对方低2000米,速度差近500公里/小时。但狭路相逢,拼的是胆魄与智慧!”谈起那次空战,王立珠眼中仍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王立珠作为地面指挥,精准计算敌机航线与光照角度,选择逆光方向发起突袭。“阳光会遮蔽敌机视野,这为高翔创造了绝佳的攻击窗口。”他回忆道。
上午11时,王立珠确定此时迎击是最佳时机后,高翔和他的僚机黄风生起飞。这个起飞时机是王立珠“精心准备”的,敌机此时逆光而行,视线有一定受阻,而高翔却可以顺着阳光看得更远,搭配他本就优秀的视力,18公里外便判断出了敌机型号。
在王立珠的指挥下,高翔于11时19分抛弃副油箱,全速追击。10分钟后,王立珠再次下令右转弯接敌,并计算出在10000米处机翼改平。“高翔为了不让敌机逃跑,选择了空中拼刺刀,那时敌机的掉以轻心给了他机会:他升高到敌机之上,接近到291米时才开火,打到39米时才脱离。敌机爆炸的碎片损伤高翔战机达13处之多。”
同年9月,王立珠再度指挥击落某国无人侦察机,以全年三次战功的辉煌战绩,成为南海空域的“定海神针”。
38年军旅生涯中,他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参谋长,亲历中国空军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如今歼-20翱翔天际,但我们那代人的血性永远不过时。”他抚摸着泛黄的立功证书感慨道。当年国庆节,王立珠等人参加了国庆16周年观礼,并且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那一刻是他一生最难忘的幸福时刻。
光影育桃李:三尺讲台上的“老兵新传”
1998年退休后,王立珠并未停下脚步。他拿起相机,在青岛市老年大学从零学起摄影。“航空兵学的几何光学、空气动力学,全用上了!”他笑称。为捕捉栈桥晨曦,他凌晨4点冒雪蹲守;为拍坝上秋色,他扛着器材徒步10余公里。10年间,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山河,作品屡获大奖,更担任青岛市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举办多次联展。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2006年,王立珠担任老年大学摄影教师,从教10余年,教授的学员上千人。面对银发学员,他将军旅作风融入教学:一堂课备课一周,手写十几页教案,只为提炼几句精华,电脑中存满学员作品的文件夹被他视为“最珍贵的勋章”。
2023年,81岁的王立珠出版回忆录《年轮足迹》,用8万字、数百张照片记录跌宕人生。书中既有与妻子14年分居、1500封书信传情的铁汉柔情,也有晚年与学员共攀黄山的豁达。他说:“飞行员守护领空,教师守护心灵,都是为祖国站岗。”
从烽火少年到皓首园丁,王立珠的人生轨迹恰似战鹰划过的航迹——前半程凌厉如剑,后半程温润如光。而贯穿始终的,是一名老兵对信仰的坚守:“只要心跳不停,就要为党和人民燃烧每一分热。”回首一生,最让王立珠难以忘却的,还是1965年刚到海口时,看到辽阔的祖国带来的震撼以及他用一生守望辽阔空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