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福建园军休所 老院子里的新生活
邕江碧波粼粼,映衬着城市的时光轮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福建园休养所(以下简称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就藏在江边一片老旧小区中。远眺,它身上带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轻尘,走进一看,干净整洁的小院处处透露出雅致,鸟鸣花香,墙绘绿道,一片祥和。
老房子新风貌
清晨起床,先到军休食堂吃早餐,吃完沿着绿道散散步,看一看墙绘的二十四节气图,辨一辨图上临摹的是哪位书法家的字体,花开正盛的时候,找好角度拍上几张,发个朋友圈,写上“花样生活”——这是89岁军休干部谢寿奇一天的开始。五年来,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狠抓院所管理和建设,规范车辆出入和停放,做好安全管控,立足老旧小区实际,通过手绘壁画、军史长廊、园林设计升级院所环境,实现“一步一景”的休养氛围。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军休大院内停满了车辆,堵塞消防通道,来往车辆速度还快,军休干部连散步的地方都没有。但是改造后,我们这里也成了一个小小的‘网红’打卡点。”
为了让军休干部尽享尊崇,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探索“嫁接联盟”服务新模式,引入物业、社工、医疗、养老、培训等资质优秀的专业机构或组织,帮助解决军休干部急难愁盼之事。大力推进适老化建设,定制老年餐桌椅,对军休干部实行就餐补贴,解决高龄军休干部用餐难题。不断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点建设,精选优质医疗资源,为军休干部提供家门口的保健服务。推出高龄和病残军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涵盖紧急救援、健康管理、生活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研究破解场地限制,改造三个综合性活动场所,开展相关培训和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军休干部的多样化爱好需求。
老故事新展示
“老英雄,看了您讲述历史的视频,我几次落泪。”说着,女企业家向着军休干部马青山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是发生在“聆听英雄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主题活动中的感人一幕。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坚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每年都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开展宣讲活动。但随着军休干部年岁增长,此项工作也越来越难开展。
2019年底,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开始与时间赛跑,对身边的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深入采访军休干部,将他们口述的历史制作成《我是党员》《我是军人》系列视频,并形成文字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让军休干部默默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播得更快、更广。
为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加大工作力度,面向军休干部和军休遗属征集红色老物件。以一条毛毯、一把菜刀、一本军功证书、一张老照片、一张观礼券为切入口,探寻它们背后的感人事迹。
老军人新演员
光影变幻,演绎幸福人生。
近年来,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的军休干部又多了一项新的文化活动——拍微视频。
高考这天,军休干部吴承广回想起自己服役期间,错过了许多女儿成长的重要瞬间,心中无愧祖国却有愧家人。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以此为蓝本,拍摄了他给女儿写下的一封信,在微信视频号上宣发,借此抒发军人对祖国和家人最深沉的爱。这是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丰富军休文化生活的尝试。军休干部演绎自己的日常,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军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军休干部温馨的生活、有标准化建设中的服务、有口述的历史、有公益的倡导等等,传递社会正能量。
94岁的离休干部徐斌和86岁的军休干部雷若梅见了面,就开始切磋起演技来。“小雷,你看我这儿的眼神是不是不太对?”“还行啊。你这句话接得特别巧,导演都想不到。”“哪儿比得上你演得自然啊!”两人一来一回间,都是满满的笑意。被问及感受,徐老略带骄傲地说:“我大孙子都没拍过有脚本的视频呢,他管我叫银发‘弄潮儿’。”在军休文化微视频的拍摄过程中,军休干部不仅过了一把演员的瘾,体验了青年一代流行的短视频制作,还能给社会做些贡献,这让他们特别满足。
此外,南宁市福建园军休所根据军休干部的个人特长,组织讲革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义务献血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他们搭建老有所为、发光发热、奉献社会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