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雄父亲
文/ 马彦钊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89岁的老父亲。
我的父亲马思良,生于1934年1月,山西省河津市人。在那风雨如晦、列强欺凌的苦难岁月,他自小受尽磨难。由于家境贫苦,他只读了两三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务农了。刚满十岁,他就跟着家中长辈进山拉煤,每天走几十公里山路。年龄再大一点,父亲又承担起了种田养家的重任。1947年,只有13岁的父亲义无反顾,参加了支前队。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关键的决战阶段,那年父亲年满18岁,在我祖父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12月,他换上军装,带上干粮,坐火车从山西运城来到辽宁锦州,经过连续多日冒雨夜行军,最终赶到朝鲜顺川。
他先被分配在志愿军总后勤部43团4营3连,担任警卫战士。后来又担任通信班话务员、副班长等职务,军衔为下士。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为了保障通信安全,出生入死,前仆后继,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在历经无数次战火的生死考验后,于1956年10月回到北京,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了近四年。
小时候,我是通过他刷牙杯上的几个大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知道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从小,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从未见过父亲穿军装的样子,也从未意识到,他也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我在课文中学过的“最可爱的人”。也许是父亲离开部队太久了,也许是他认为,和牺牲的战友相比,这段经历不值一提,总之,父亲很少向我们讲述战场上的故事,只有从他挺直的腰板和倔强的性格上,才能发现些许战场的痕迹。
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957年,他从部队复员回乡,成为一名工人。记忆里,他的宿舍总是放着一本《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他马上就去查。后来通过努力学习,父亲逐渐成长为车间主任、宣传队队长,还曾担任家乡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如今,父亲退休已有三十多年了,依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依然关心农村建设,关心党和国家政策。
父亲重视学习,更重视对我的教育。他很羡慕同事里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经常嘱咐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受父亲影响,我也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2020年,因为需要申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父亲才把珍藏的闪闪发亮的几枚奖章拿了出来。这些极其珍贵的证书和奖章,见证了他的戎马生涯和军人情怀。这些证书和奖章,让我对父亲多了份敬畏,继而,还会想起他身上那块一直未取出的弹片。那块让他隐隐作痛的弹片,如今已经“跟随”他几十年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歌词不长,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向抗美援朝的英雄们致敬!向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们致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