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发源地成了红色“打卡地”

金秋时节,陕西延安一片丰收的景象。

走在延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操着各地口音的参观者。

在宝塔山、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在延安红街、在枣园窑洞,

我们聆听着、触摸着、沉思着,

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思想洗礼。

红色教育“打卡地”

感悟延安精神,读懂初心使命。

走进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第一眼就能望见朴素壮观的中央大礼堂。礼堂内,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不少参观者来此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感悟延安精神。

“杨家岭,是党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为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讲解员乔有存娓娓道来,78年前的画面,仿佛重现在眼前。

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一处处革命旧址就是一本本生动教材,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军民鱼水情。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指导员石小丽说,近年来,他们深入挖掘革命旧址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宣教形式,推出“红故事大家讲”活动,如今,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许多地方党政机关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这里成为党政机关、大中小学生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成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革命先辈的“打卡地”。

走进红街,这里是延安新时代双拥工作开展情况的最好见证。

进门处的双拥服务站,成了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打卡时的休息驿站;100余家拥军门店,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提供优待;《再回延安》大型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让参观者铭记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无名英雄的故事,赓续传承延安精神。

拥军人的拥军事

80年前,宝塔区史家沟村一位战士参军后,将家里的1孔窑洞和60余亩地捐赠给边区政府;部队经过延川县一个历经日伪军扫荡的山村时,群众拿出自家所有的粮食给战士……这是80年前边区人民爱军拥军的生动场景。

进入新时代,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民拥军故事,在记者的探访中揭开。

在延安爱国拥军协会办公室里,存放着40多本拥军日记。写日记是“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延安爱国拥军协会顾问高树丽多年的习惯,每一个本本里都记录着她拥军优抚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留下她奔跑的足迹……

高树丽认为,新时期的拥军,不应只是慰问,而应更多地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尽管个人能力有限,她却用那种“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的韧性和坚持,办成了许多让人惊叹的“为兵大事”。

驻延某雷达部队是当地驻地海拔最高的驻军单位,在2013年的一场强降雨中,10多公里的出行道路被冲毁,人车都无法通行。高树丽先后20多次跑到交通、规划等部门协调,用热诚打动了相关部门。相关部门不仅为部队修好了出行道路,还协调爱心企业,为官兵配置了电脑、体育用品等。战士们感动地喊她“高妈妈”!

高树丽把爱国拥军当作一生的信仰、一辈子的事业,鼓舞着更多爱心人士投入爱国拥军的事业。在延安,这样拥军优属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苹果哥”赵剑波,19年来,先后到北京、新疆等15支驻军部队,为近12万名官兵、1000余名老兵送去自家种植的苹果;81岁的老人呼荣碧,自筹资金,将自家旧居改建为“延川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义务宣讲100多场次;“三代从军”的退役军人、通达出租车公司职工周鑫,牵头组建了“老兵车队”,5年来免费为现役军人提供车辆接送服务1000余人次……一个个拥军故事,唱响黄土地上的拥军情,让圣地双拥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发扬光大。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军属牵动军心。官兵安心在部队服役,精武强能,离不开军属的默默付出。延安市出硬招、落实招,用心用情解决官兵急难愁盼问题。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挠头事”,在军地各级的联动下,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我老家在河南济源,爱人在当地一所中学工作。这些年,我们一直两地分居。去年,我向延安市双拥办提交了家属随军随调申请。很快,我爱人的工作便有了着落——去延安市实验中学任教。”烦心事得以解决,武警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指导员李亚凯有说不出的高兴。

“老百姓有急事难事,总能看到驻延部队子弟兵的身影。今年2月,我突发脑溢血住院,部队官兵主动捐款,第一时间把6000多元救助金送到了医院。”说起武警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的官兵,宝塔区临镇镇姚家坡村村民孙启斌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称赞,“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他们是人民子弟兵!”

最伟大的力量是军民同心合力。海军机关坚持28年援建延安希望小学;武警延安支队投入近150万元,在安塞区砖窑湾镇金盆湾村开展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党建、教育等项目建设;延安军分区积极开展百村结对、百校助学活动,为共建学校争取资金16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7人,捐赠图书1.5万册。

倾力支持国防军队建设,服务部队练兵备战。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坚持把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应有之责、分内之事,按照“部队的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原则,为武警某队划拨土地150余亩,解决部队营房建设用地问题;把部队建设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投资2亿多元修建延安民兵训练基地……帮助部队落实土地划拨、天然气引接等急难愁盼实事项目31个。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见习记者?朱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