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转战》——抗美援朝老兵胡景

01.jpg

在故乡的夕阳下,老兵安度晚年的时光

  夕阳西下,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的一个普通小区,86岁的胡景老人随着散步遛弯的人流,蹒跚行走在秋日的余晖里。那些从他身边擦肩而过的人不会想到,这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老人,其实是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抗美援朝老兵,他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远离了故乡和亲人,转战在保家卫国和建设祖国的战场。

  胡景: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到回到祖国以后,参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修铁路,再到开垦北大荒,我为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出了力,流了汗,贡献了老兵的力量……

02.jpg

胡景(中)与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友合影

  胡景1934年出生在通济河畔的一个平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就扛起了家庭重担。1950年,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实行土地改革,胡景家里分到了土地和房屋。1952年冬天,18岁的胡景怀着感恩之心报名参军,那时,他和妻子朱玲娣结婚才刚满一个月。

  胡景:在区政府,我身戴大红花,我爱人送我去当兵。我就说,你在家照顾父母;她就说,你到部队听党的话,不要想家,好好地干。

  入伍后,胡景来到铁道兵一师三团四营十三连,3个月后,部队接到开赴朝鲜战场的命令,胡景和战友们从镇江出发,乘坐军用专列经历三天两夜的旅程,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宜川。刚下火车,就遭遇了敌机的轰炸。

  胡景:敌人的飞机来以后,就贴着山沟飞,呜呜呜呜,马上就撂炸弹,用机枪向我们扫射,我们就赶快趴下隐蔽起来。

  在朝鲜战场,胡景和战友们冒着炮火抢修铁路,确保志愿军的物资保障和人员输送的畅通。一次,敌人在铁路沿线投掷了定时炸弹,毫无察觉的胡景和战友们正在抢修被炸毁的铁路,突然,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响起,胡景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在面前,冒着四处飞落的弹片,他们爬起来继续抢修。

  胡景:这个定时炸弹撂下来以后,埋藏在土基里。当时我们在那里修铁路,不知道炸弹的存在,我们还在挑土啊、扛枕木啊,那边定时炸弹爆了,一个班的战友就牺牲了。

03.jpg

胡景当年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1953年7月停战后,胡景随部队撤回祖国。此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胡景所在的铁道兵部队直接从朝鲜开赴陕西宝鸡,修建营房,不久,又转战广西、福建、江西等地修建黎湛铁路。他跟着老班长学会了开车,一次执行运输任务时,车辆突然出现故障,为了保护车上的物资,他让班长回去联系救援人员,而自己一个人在人烟罕至的山沟,守着车辆蹲了三天三夜。

  胡景:车辆在山沟沟里坏了以后,又没有零件,又没有通信工具,跟部队也联系不上。怎么办啊,班长就回部队拿零件,我就守着这个车,几天几宿,吃不上饭,饿着肚子。

  修建黎湛铁路结束,部队又开往江西陆川抢修鹰厦铁路,在此期间,胡景入了党,立了功。1956年,胡景到了退伍的时间。这一年,中央发出了屯垦戍边、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胡景意识到,作为一名战士和党员,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放弃了退伍后回家乡的机会,义无反顾的奔赴北大荒。

  胡景:当时我也想回家,因为我家里有老婆。后来我一思考,我是共产党员是革命一块砖,应该哪里需要哪里搬,如果不听党的话,那要你共产党员干什么呢?以后再回家吧,我就报名开垦北大荒了。

04.jpg

北大荒留下了胡景的奋斗足迹,他也把一颗门牙留在了那里

  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在荒原上每建一个新任务点,都要现修道路、现搭马架子和帐篷,在冰天雪地里化雪水烧饭更是家常便饭。初到黑土地的胡景,头顶蓝天,脚踏草地,在茫茫荒原上开垦荒地、种粮种豆。一次,在河道上刨土时,一块飞起的冻土块砸在他的嘴上,顿时满口鲜血,一颗牙也被打断。

  1957年3月,为开垦雁窝岛,胡景驾驶拖拉机在岛上的荒原探查,不慎压碎冰冻层,拖拉机沉入了河底,农场派来大马力的拖拉机施救,没想到又陷进去,就这样,依次陷入七八台,直到调来最大马力的拖拉机,才把陷入冰河中的拖拉机一台一台牵引上岸,而胡景一次次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系钢丝绳,冻得浑身直发抖。

  胡景:3月份,河里都是冰碴,下面又是冻层,跳下去挂工字绳的话,你想有多冷啊,当时吃不消啊,发抖啊。

  1957年冬天,农场进入农闲时节,当兵以来整整7年没有回过家的胡景,终于有了第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这一次,他把妻子接到了北大荒。

  胡景:当时我父亲母亲说,你到部队这么些年了,从来没回来过,也没一个孩子,就是因为你们夫妻不能在一块生活,这次你带她走吧。不要管我们了,我们两个老人慢慢地过吧。

  1959年,北大荒从开春一直阴雨连连,直到7月底,导致错过了农耕播种期,全年颗粒无收。农场每名职工每天只有上级调拨的四两黑面粉,很多人吃不饱饭。已经是农场副队长的胡景,就带领职工剥榆树皮、採榛子叶,放在火炕上烘干后磨成面,与黑面粉掺和起来烙饼吃。

  胡景:那个时候是非常苦的。吃得职工拉不下大便,腿也浮肿。1959年冬天,我们把冰打开,打泥鳅鱼,打回来以后,洗洗放到锅里煮。就这样子渡命,渡到1960年春天,天好了,每个职工就给两亩自留地。

  也就是那一年,在北大荒的地窝子里,胡景和妻子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他为女儿取名胡北美,寄托着对北大荒最美好的心愿。

  胡景:北大荒的北,美丽的美。为什么给女儿起这个名字呢,我就想北大荒一定会建设得更美丽,所以叫胡北美。

05.jpg

退休后的胡景与当年农场的上海知青合影

  后来,农场来了一批知识青年,逢年过节,这些年轻人想家,胡景就把知青请到家里,让妻子女儿和他们一起包饺子过年,让远离家的知青有家的温暖。

  胡景:到正月初一,知青们想家,我说都起来包饺子,他们不会擀皮,我就叫我姑娘教他们擀皮包饺子。有的青年呢,生病了,吃不下饭,我就叫我老婆给他们下点面条,放到宿舍,弄点吃吃。

  有位上海知青的妻子突然早产,可农场的住房还没有修好,胡景让两个女儿搬到农场的大宿舍里住,把早产产妇接到自己家里来,让妻子细心照顾,使母子平安度过了危险期。

  胡景:我给两女儿说,赶快把这个房子腾出来,给他们两口子住。生了孩子以后,这两口子就带着孩子慢慢地喂,住了大概有半年到一年时间。

  就这样,在北大荒农场的头二十年,胡景从驾驶员、生产连副队长到指导员,先后经历了多个岗位,转战了十多个单位,无论在哪里,他都发扬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军人作风,在每个岗位做出了突出成绩。1974年担任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六十二团六连指导员后,面对连队多年亏损的局面,他带领职工苦干实干巧干,当年就扭亏为盈,盈利16万,受到了当时国家农垦总局表彰。

  胡景:我说,要想把生产搞好,我们大家要使劲干,要扎扎实实地干,不但要播种好,而且要管理好。那一年小麦生产,在那个时候二百来斤,就是高产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实施三北工程防护林建设,胡景所在的六连被改为林业站。当时,初春的北大荒冻土未消,为了抢抓时机培植树苗,胡景想出了用播种机装上开沟器划印挖沟的办法,不仅规范了柳条插植的深度和行距,也加快了速度,还便于后期的管理,取得了“当年建站,当年盈利”的成绩。

06.jpg

一家人回到故乡后,胡景和老伴与三个子女的合影

  1987年,5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景结束了31年的北大荒屯垦戍边生活,被农场领导确定提前退休,带着妻子回到江苏镇江丹徒老家。归去来兮,沧海桑田,当年父母留下的老屋已成了危房,由于没有住房补贴,他在租房8年后,从信用社贷款购买了一处二手房,后来这处房拆迁补偿,胡景才有了一套90平米的住房。而出生在北大荒的三个子女,也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才陆陆续续从黑龙江调动回来,在镇江老家与父母团聚。

07.jpg

被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感动,为胡景装修房屋的农民工离开时,写下了这句衷心的祝愿。(杨鸿 摄)

  如今,虽然已近人生的暮年,但胡景依然把自己当作一个兵。从朝鲜战场到祖国大西南和北大荒,这位抗美援朝老兵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说,这一生,他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称谓。

  胡景:我这一生,党叫我干什么干什么,我没有叫苦,我无愧于一个革命军人,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