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金寨“兵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敢闯敢干 敢为人先

  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县道上,两侧青山连绵起伏。

  近几年,安徽金寨熊家河村,这个位于两山之间的小村落,

  在“兵支书”蔡先军的带领下,正上演着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

  蔡先军指着山顶的一座座风车对记者说:“都是租咱村的土地,一年2万块。”

  顺着蔡先军手指的方向,记者数了数,山顶上,这样的风车共有5座。


  放弃高薪 迎接挑战

  29年后的今天,蔡先军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次改变人生的长谈。

  1992年3月的一天,蔡先军身背行囊准备乘车去深圳当保安,却在路过村部门口时,被时任金寨县全军乡党委书记洪志江拦住了去路。

  从洪书记口中,蔡先军得知熊家河村老书记身体抱恙,正在住院。整个熊家河村,急需一个能人来掌控局面。

  “当年,深圳的保安公司开出3800元月薪,30年前,这不是个小数目。”蔡先军笑着说。

  那次对话持续了40多分钟,令蔡先军没想到的是,洪书记对自己的情况了解得如此细致。1988年的兵,在部队待了4年,担任过班长,代理过排长。最神奇的是,洪书记当年“雷厉风行、敢作敢为”这8个字的评价,蔡先军认为十分精准地概括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退役军人就是敢担当、要担当!”让25岁的蔡先军放弃高薪转而留在家乡的,就是这句话。

  从副书记到主任再到村支书,蔡先军一干就是30年。

  不经意间,记者发现,蔡先军脚上依旧穿着部队配发的同款皮鞋。山在变,水亦在变。30年,足以让一个年轻小伙的头顶生出许多白发,但唯一不变的,是军人的本色,是为民的初心。

  一穷二白中闯出新路

  两次采访,蔡先军都提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

  “村部只有两间屋,租的。”

  起初,蔡先军不敢开大会。人一多,两间平房装不下,人得站到屋外头。

  蔡先军软磨硬泡,从乡里要来了7.5万元,但这还远远不够盖房子。蔡先军没有抱怨,回到村里,请了4个大工,其余的零活全部由几位村干部亲自上阵。

  没钱买材料,村干部找私人借;河里挑砂、搅拌水泥,这些活全由村干部包揽。就这样,历时3个月,愣是盖成了380平方米的村部。乡领导看到蔡先军等人当真用7.5万元建起了崭新的村部,当即决定奖励5000块钱。没想到,蔡先军把这5000块奖金当工钱付给了建筑工人,让他们回家过个好年!

  熊家河村共2358人,分为15个村民组,其中有7个村民组长年居住在平均海拔580米的山上。

  山上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便是将采摘的中药材送到山下去卖。由于道路不通,他们的收入大受影响。

  1996年,蔡先军被推选为村支书。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8年,在山坡上、绝壁间开凿出2条宽5米、长3.8万米的砂石路。

  “这路,是利用春、夏、秋3个季节的闲暇时间,带领村民们一锹一锹挖出来的。”蔡先军骄傲地说。

  2002年以来,蔡先军在全村大力推进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栽植杉树1.2万亩,油茶450亩,山核桃200亩。2013年以来,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天麻等中药材,全村户年均增收800元以上。

  “长期看杉树,短期有天麻,保证村民始终有收入!”蔡先军一脸得意。

WechatIMG1843.jpeg

蔡先军(左一)带领村民考查林下种植

  妙计迭出 盘活集体经济

  除了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这类广大农村地区常见的致富产业,熊家河村还有采矿业、运输业,并成立了专门的家政服务公司,对外输出劳力。不仅如此,通过土地入市、人才回归工程,村里建起生态观光园,旅游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

  站在熊家河村后山的工地前,看着下个月即将竣工的“红28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记者问蔡先军:

  “为什么想到建这么一个纪念园?”

  “习总书记说要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金寨革命老区精神。”蔡先军回答说。

  从2019年开始,蔡先军依托一段历史,即1935年7月至1937年4月,红28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大别山区,独立自主地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借助熊家河村后山上坐落着的红28军军部旧址、皖西北道委旧址等25处历史遗迹,依托这些红色资源,蔡先军多方奔走,最终为村里争取到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

  2019年,先是由县文广新局出资300万元对皖西北道委、红28军军部遗址进行维修。2021年,在金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协调下,蔡先军又为熊家河村争取到国债资金共计2200万元,用于新建红28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

  2000多万元,绝非小数。表面上看,各级机关都对蔡先军和熊家河村“关爱有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蔡先军这个“兵支书”想干事、能干事。

  “等到纪念园建成时”,蔡先军指了指记者脚下,“你现在站的地方将会是一个能容纳200辆车的大型停车场。这是村里出资兴建的唯一一个项目,但不出5年,就能实现盈利。”

  看看眼前质朴干练但自信满满的蔡先军,再看看远处山脚下一排排装饰一新的三层小楼,记者不禁感慨,成千上万像蔡先军一样的退役军人,正在江淮大地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好一个金寨兵支书.jpg

  安徽金寨熊家河村全貌


  (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