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以标准引领筑牢制造强国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标准化是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标准化战略是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举措,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标准引领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标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创新成果通过标准迅速扩散,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够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引领新产业、新模式发展壮大,使科技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协同趋势更加显著,标准化已深度嵌入科技创新全过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为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化、产业化、市场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要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相结合,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不断提升中国标准水平,提高我国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
标准引领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标准化能够发挥重要的联通与支撑作用。一方面,标准是对质量的“硬约束”,也是制造业的“世界通用语言”和“国际通行证”。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相衔接,能够有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标准是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提升全球治理制度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我国要引领关键技术和产业的标准制定,打造国际化标准高地,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各领域标准化提升,《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等作出具体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国标准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标准化意识不断提升。
然而也要看到,我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标准缺失、标准滞后、标准交叉重复等问题,标准化人才数量和素质同国际相比还有差距,成为我国制造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拦路虎”。对此,我国要强化主体协作、提升治理效能、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合作,以高标准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强化主体协作,推进标准制定的“集体领跑”。企业要充分发挥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标准化发展的战略意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开展标准化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枢纽作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为主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高水平标准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形成以“标准领跑带动产业、企业、品牌领跑”的新格局。
其次,要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是强化政府对强制性标准的统一管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突出公益属性。二是发挥市场在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灵活机制作用,改进企业标准备案管理,逐步完善标准化法治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三是统筹标准化工作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各部门、各地方标准化管理的协同作用,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再次,要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标准化人才“摇篮”和“集聚地”。要加强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进一步打造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标准研究机构,加强标准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将标准化课程纳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加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以实训实用为主,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此外,要推动国际合作,推进国际标准“引进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相结合。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构建与国际标准兼容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制造业标准化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中国制造”的质量信任增强国际社会的标准信任,促进政策、规则、标准等有效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