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协力推进向善普惠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其治理体系的滞后性与碎片化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着眼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呼吁各方在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行动,标志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从原则宣示迈向务实协作。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从治理阵营化趋势凸显、规则碎片化阻碍国际协作,到资源分配不公、技术霸权与智能鸿沟日益加深,再到现有全球监管体系明显跟不上大模型迭代周期从而形成“治理真空”……事实证明,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单一国家无法独善其身。只有加强对话与合作,才能凝聚共识、贡献智慧、形成合力,促进人工智能朝着向善普惠方向发展。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积极拥抱智能变革,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在理念维度,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普遍共识,弘扬平等互利、尊重人类权益的价值理念,为各方普遍关切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问题提供建设性解决思路。中国还推动联合国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获140多个国家支持,将技术普惠理念注入国际治理框架。在实践维度,中国深度求索开源大模型的性能已比肩国际顶尖水平,阿里千问开源大模型的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这些技术成果通过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等机制,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运用的包容普惠性。在机制创新方面,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使之成为聚焦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专门国际组织,推动治理规则从“软约束”向“硬机制”转变。
在此基础上,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为破解人工智能治理赤字进一步指明方向。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方面,探索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人工智能风险测试评估体系,推进威胁信息共享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在弥合智能鸿沟方面,积极落实联合国《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有关承诺,助力发展中国家跨越技术断层。在推动标准互认方面,发挥产业界作用,加快在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标准协同,建立科学、透明、包容的人工智能规范框架。在创新合作载体方面,将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打造为规则孵化器,通过开源社区协作与技术转移,使发展中国家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共同制定者”。
当传统国际协调机制滞后于技术发展时,唯有通过“行动共同体”模式,将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科技企业纳入协同网络,才能实现治理效能跃升。《行动计划》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智能文明十字路口选择了合作而非对抗、普惠而非垄断、共生而非零和的道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放眼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互鉴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强沟通交流,深入务实合作,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