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一对平凡老夫妻的非凡故事

  编者按: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马旭和老伴颜学庸一起互相搀扶着走上颁奖台,捧起了金光闪闪的奖杯。他们为黑龙江省木兰县捐资1000万元的壮举,让无数人为之震撼和动容。请随笔者一起走近这对老夫妻,感受他们平凡生活中的非凡故事。


  文 | 吴宗林  陈昌桂  洛兰


  早上5点多,马旭和老伴颜学庸就起床了,开始为早餐忙碌,“蒸土豆1小时,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然后,他们二人去部队操场锻炼身体,中午回来吃饭,再休息2小时,下午开始搞科研。长期以来,二老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习惯。

  两位老人的家在武汉市远郊区黄陂,是部队旁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小院。院子里有两间自己盖的低矮砖房,院子一角辟出一片地,种上了橘树和一些蔬菜,和农村最普通的院落相比几无差别,完全看不出“千万富翁”的痕迹。

  战火锤炼过的光荣战友

  1947年,年仅14岁的马旭从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参军,参加了辽沈战役。1950年,17岁的颜学庸从家乡四川省江津县参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马旭、颜学庸作为卫生兵跟随各自所在医疗部队开赴前线,担负战地救护任务。在战火纷飞的火线上,在阴暗的防空洞里,他们夜以继日地协助军医抢救伤员,青春在战火中闪光。战后,马旭、颜学庸作为优秀卫生兵,分别荣立了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回国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时隔不久,颜学庸也以助理军医的身份被保送到第七军医大学深造。从军医大学毕业后,马旭、颜学庸先后被分配到同一部队的“卫生营”任职军医。两位年轻人相识、相知、相恋,于1962年结婚成家。

  红花当有绿叶衬

  婚后不久,颜学庸就做出一个常人想象不到的惊人举动--做了结扎手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圆马旭的“蓝天梦。”对于这件事,马旭感动地说:“当时空降兵部队里的女同志很少,我所在的部队只有两个女兵。老颜这样做,是为了支持我跳伞。”

  作为军医,他们要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伤兵救护等日常医护工作。在日常的卫勤医务工作中,经常遇到战士跳伞因为落地不稳而脚踝、腰部受伤的情况。如何避免跳伞着陆损伤,马旭和颜学庸都百思难解。为了了解空降兵跳伞着陆实际情况,马旭向领导要求并最终得到组织批准登机跳伞。

  颜学庸说:“当时如果不及时做结扎手术,一旦马旭怀上了孩子,前后至少会耽误她三年的跳伞生涯。”在颜学庸的支持帮助下,马旭在20多年间跳伞140多次,当时创造了3项“中国之最”:中国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马旭夸她的老伴:“为人实在,不抽烟,不乱花钱,家务也几乎由老颜包揽了。”

  两位“科研老兵”

  20世纪80年代,马旭和颜学庸离休,他们勤劳一生,选择了退而不休--潜心搞科研。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二人与时俱进,开始学习用电脑,“以前怕辐射没学,现在越来越感受到不会用电脑和功能手机是文盲。”还订阅了一些书报、杂志,从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为解决空降兵跳伞着陆损伤的难题,二人经过多方尝试,否决了一个个方案,最终获得重大突破,发明了跳伞时着陆保护脚踝的充气护踝。为了验证发明成果的有效性,年过花甲的他们亲赴格尔木试验,其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此后,他们还研制出高原跳伞“供氧背心”,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

  几十年间,夫妇二人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当时相关领域的空白。科研成果换来的报酬,他们二老一一存下来,成为此后1000万元捐款的一部分。

  共同的信仰和坚持

  一个是军队离休干部,一个是军队退休干部,国家给马旭和颜学庸的待遇不低,又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老两口完全有条件尽情享受富足生活。可是,这两位老人却习惯了生活简朴。

  他们家中最显眼的家具是一排书柜,和一个用于科研、价值500多元的柜子,床是几十年前的硬板床,被褥也用了几十年,日常吃的蔬菜也是市场买一些、自家小院里种一些,购买生活物品总会货比多家、讨价还价……“我们俩从不买衣服,都是穿老军服,穿了70多年,很方便,我们舍不得花钱,也不喜欢五颜六色的花衣服。节省一滴水、一粒米,不要浪费,一分一角地攒起来,把利息算入本金存起来,越存钱越多。”马旭一双人造革的鞋子一穿就是好多年,皮都破了,她还不舍得买新鞋。

  攒钱的背后,有着马旭多年来回报家乡的深切愿望。而她做的任何决定,老伴颜学庸都义无反顾地支持。于是,在经过多年酝酿之后,老两口一块儿做出决定:将历年工资留存、科研专利报酬、稿费收入、平日生活节约等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给马旭的故乡,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

  目前,1000万元已全部打到黑龙江木兰县的账户上,当地规划将这笔资金用于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