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孩子,我就是你妈妈”——记全国“最美拥军人物”乔文娟

  文 | 吕彦吉


  “我可以叫您妈妈吗?”陈永龙颤抖着发白的嘴唇,气息微弱地问。

  这名曾参加过“1998年长江抗洪”和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的战士,因患白血病,躺在病床上,生命如风中油灯,随时可能熄灭。

  “孩子,我就是你妈妈!”乔文娟弯下腰,轻轻抚摸着陈永龙的额头,眼里充满慈母柔情。

  “妈妈,我疼,您能抱抱我吗?”陈永龙注视着乔文娟,缓缓伸出手臂。乔文娟俯下身,一把搂住陈永龙,轻拍他的后背,语气平静、坚定:“孩子,挺住。咱把身体养好了,重回军营,继续保家卫国……”

  恰如一对深情的母子,两人的泪流在一起。

  乔文娟,一位普通的女工,一条拥军路,一走就是40多年,痴心不变,倾尽所有……

1015110747.jpg

2010年,乔文娟给士兵做心理服务

  从“兵姐姐”“兵嫂嫂”到 “兵妈妈”

  2017年5月7日夜晚,火车在东北大地飞驰。62岁的乔文娟正坐在车厢里,突然接到妹妹的电话:“姐,咱妈不在了。”

  “妈不在了,我没有妈妈了!”乔文娟大脑一片空白,泪水刷地流了下来。怎么办?是继续去边防哨所拥军还是马上返程回家?“来一趟东北不容易,不能影响拥军日程安排!”

  5月8日,乔文娟和她的拥军团队成员一起,把洛阳企业捐助的耐寒玻璃安装到吉林省一个边防哨所。下午,与战士座谈,从小哨所谈到大军营,从不怕吃苦谈到立功受奖,从个人小家庭谈到祖国大家庭,乔文娟忍住心中的悲痛,为战士们深情讲述。

  5月9日,返回洛阳的乔文娟第一时间赶到殡仪馆,终于见到走完94年人生历程的母亲。她长跪不起:“妈,闺女没有送您最后一程,我得看我的‘兵儿子’啊。”

  处理好母亲的后事,乔文娟回到家中。她的家在洛阳市涧西区武汉路东侧的一幢老式建筑楼里。家门外的墙上悬挂着许多牌匾,每块牌匾上的文字,都与部队有关。

  踏进屋内,空间很局促,除了沙发、茶几、椅子等简单的家具外,摆满了各种拥军荣誉证书、奖杯、战士的信件等,一摞又一摞;墙上挂满了锦旗、奖章、与战士的合影照片,一行又一行……

  奖杯无言、证章不语。但其中所蕴含的每一个故事,有情节,有波澜,更有心血和汗水。

  1976年8月的一天,在洛阳市第四印刷厂工作的乔文娟急匆匆地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一辆失控的拖拉机冲上人行道,前车轮从她身上碾了过去,肝脏破裂、生命垂危……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后来才得知是两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及时把她送到医院,并为她献了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是救命之恩,我要用第二次生命回报战士,回报部队,拥军爱国!”乔文娟暗下决心。

  感恩,如同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发芽,并顽强生长。

  “姐姐,训练太苦了。”

  “姐姐,我想家了。”

  ……

  每年新兵刚入伍的一段时间,一些战士因不适应军营环境而产生心理压力。

  每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收到这样的信件时,乔文娟都会一一回复,推心置腹,情真意切。有时,她想方设法直接赶到部队,当面给他们鼓劲、加油。

  一天又一天,“兵姐姐”变成了“兵嫂嫂”;一年又一年,“兵嫂嫂”变成了“兵妈妈”。

  战士韩伟由于长期缺少母爱,性格比较孤僻。乔文娟听说后,先是给他寄去一件毛衣,后又专程到部队看望他。韩伟深受感动,在给乔文娟的信中写道:“乔妈妈,我是个孤儿,是您给了我母爱,我一定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文首出现的陈永龙,是某红军团战士。为了照顾患上白血病的他,乔文娟日夜守候在病床边。陈永龙爱吃甜食,乔文娟就给他做冰糖银耳羹、八宝粥;他想吃水果,乔文娟就到超市里买蛇果、火龙果、美国红提。陈永龙化疗期间,乔文娟为了让他吃到想吃的蒸鸡蛋,硬是怀里揣着饭盒,在暴雪中走了近一个小时,送到病床边。

  行走一万多公里,寻找十几万分之一,

  她有一百多个“兵儿子”

  辗转两个多月,行程一万多公里,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十几万分之一”。

  母亲的心是一个港湾,等待孩子停靠。

  1999年,重庆籍驻洛某部战士蒋友清在体检时,被检查出白血病,他万念俱灰。在极度绝望中,蒋友清给乔文娟写了一封信:“这场病打碎了我对明天的憧憬,我不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死亡……”

  放下信,乔文娟立即赶到医院,直奔蒋友清的病房。原本坐在病床上两眼呆滞的蒋友清,看到乔文娟的一刹那,泪水决堤,抱着乔文娟放声痛哭:“妈,我心里好难受,我才23岁呀……”

  安抚好蒋友清,乔文娟找到医生。当她得知目前治疗这种病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时,脱口而出:“那就把我的骨髓移植给他!”

  医生告诉她:“只有配型完全相合,才能进行移植手术,捐献骨髓最好是患者的直系亲属,但他的家人配型都不相合,其他人能配上型的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

  “去哪儿找这十几万分之一?”乔文娟心里不停地琢磨。不管怎样都要试试,她决定先用自己的骨髓进行配型。

  可是,对于一个曾经经历过严重车祸、身体常年较弱的人来说,捐献骨髓无疑是拿生命冒险!乔文娟将这个想法告诉家人,遭到反对。就连一向支持她的丈夫也头一次站到她的对立面。

  入夜,躺在床上的乔文娟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妈妈”“妈妈”,耳旁一直萦绕着这样的声音,蒋友清苍白而年轻的脸浮现在脑中……“车轮下都能大难不死,说明我命硬,不救蒋友清,我良心过不去。”听到妻子这样说,丈夫沉默了……

  之后,乔文娟前往济南进行骨髓配型。遗憾的是,她的骨髓与蒋友清不相配。捧着检验报告单痛哭后,乔文娟开始寻找配型骨髓。上海、北京、深圳……全国11个骨髓库,每个城市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两个多月,行程1万多公里,最终为蒋友清找到了那个“十几万分之一”。

  当得知自己有救了,蒋友清再次泪如泉涌。真情,点燃生命的激情;温暖,成就生命的宽度。

  这样的“兵儿子”,乔文娟已认了100多个。1999年,乔文娟创办“战士心理咨询辅导站”,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随时随地与战士沟通。这些年,她被11个营、连聘为营外教导员、编外指导员,先后与1000多名战士当面或电话谈心,与2000多名战士进行书信来往,官兵都称她是“新时期的编外士兵、教育专家”。

  创建一个拥军小组、一个网站,

  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

  5月的傍晚,华灯初上,洛阳洋溢着初夏的生机。在洛阳市科技馆大厅内,乔文娟正在指导中国拥军网心连心艺术团的成员们排练舞蹈节目,为到军营慰问演出做准备。

  大家听着她的指挥,看着她的手势,认真排练。其间,人们注意到,她时不时轻揉一下右腹部。

  “老毛病了,车祸落下的,忍一忍就过去了。”乔文娟说着,一边笑眼弯弯地看着大家,一边一招一式地指导。

  伤痛,在不经意间一笑而过。“一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洛阳人有拥军的传统,我只是带个头。”乔文娟说,自己拥军之所以几十年无怨无悔,是因为背后有无数的铁杆支持者。

  从1999年起,100多位洛阳市民组成的“乔文娟拥军小组”活跃在军营内外;2004年,由20多名艺术家和文艺爱好者组成的“中国拥军网心连心艺术团”成立,如今已有成员40多名。他们经常走进军营慰问表演,给官兵送去欢乐。

  2004年,乔文娟创办了一个专业拥军网站“中国拥军网”,面向社会大力宣传拥军。许多热心市民“触网”。如今,已有300多名退伍战士通过网站找到称心工作,50多名军人喜结良缘。

  有人问:乔文娟如此拥军,是不是很有钱?情况恰恰相反。

  2003年“八一”前夕,乔文娟要到北京领奖,临行前,她和丈夫来到涧西上海市场。

  “就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吧,就这一件!毕竟你要去的是北京。”丈夫知道乔文娟给自己花钱一向“抠”着呢,便劝道。试穿新衣,乔文娟照着镜子,看了又看。最后,摸了摸价签:“还是算了,等以后再买吧。”这次,丈夫又没能说服妻子。

  几乎没人能想象,乔文娟十几年没买过一件新外衣;她年过六旬,身体也不好,家里的饭却经常是白水煮面条、馒头就咸菜……

  乔文娟和丈夫同在河南柴油机集团工作,收入不高,几十年拥军投入的费用都是省吃俭用“抠”出来的。为了支持乔文娟拥军,丈夫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女儿张慧对母亲也是极力拥护。

  2017年1月23日,还有5天就是春节了。女儿打电话问:“妈,今年去部队过年还是在家过年?”一句话,问得乔文娟无言以对。是啊,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和战士们一起过年,今年得让闺女回来呀!“小慧啊,回来吧,今年妈跟你一块儿过年。”

  1月27日,农历除夕。天色已晚,乔文娟的手机又响了。她走到张慧跟前,拨弄着女儿的头发,柔声地说:“小慧,妈跟你商量件事,好吗?”

  显然,妈妈又要去部队了。张慧强作欢颜:“妈,我知道,您的心在部队呢!快去吧,我们等着您。”说罢,张慧把脸背了过去。泪水,在回头躲避的那一刻流淌。

  乔文娟看了一眼丈夫,穿上军大衣,匆匆下楼。寒风袭人,路灯下,那一抹橄榄绿,鲜艳、醒目,坚定向前……


  人物简介

  乔文娟,女,195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柴油机集团退休职工。她助人为乐、拥军爱兵故事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曾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情系国防十佳家庭”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