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四代红嫂是一家

  文 | 本刊记者 李德营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沂南县的一支小曲,朴素的曲调,却传颂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嫂”传奇。

  从战火硝烟到和平年代,从“沂蒙母亲”到“沂蒙新红嫂”,一家四代爱国拥军的故事更为这个“红嫂之乡”的热土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第一代“沂蒙母亲”王换于

  创办战时托儿所,拥护革命保血脉

沂蒙母亲王换于.png

沂蒙母亲王换于

  “这样下去不行,你们整天忙着打鬼子,哪有时间照顾孩子,不如成立一个托儿所,打起仗来也好掩护。”1939年夏天,看到抗战将士的子女长期得不到精心照顾,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头,王换于找个机会向徐向前建议。

  出生于1888年的王换于是沂南县东辛庄人,1938年11月入党,后被选为艾山乡副乡长,成了著名的抗日“堡垒户”。

  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等率机关工作人员转战来到东辛庄,并将 “帅帐”安在了王换于家。他们不仅带来了指挥抗战的山东首脑机关,而且还带着几十个小“跟屁虫”——抗战将士的儿女们。他们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出生才3天,其中还包括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女儿罗琳,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等孩子。

  从此,王换于一家挑起了抚养和照顾孩子们的重担。

  山村里穷,没有好东西滋补孩子,只能靠奶水。王换于挨村挨户打听,动员产后妇女给孩子们哺乳,稍大一点的孩子则送到可靠的人家照料。她自己以身作则,主动安排儿媳张淑贞承担抚养任务。

  “我们出生在沂蒙,没有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原工程兵副司令胡奇才之子胡鲁克说。

  受王换于的影响,儿媳张淑贞也紧跟婆婆的脚步,加入拥军支前队伍,成为“红嫂”中的优秀代表。

  第二代“沂蒙红嫂”张淑贞

  救治抗战伤病员,舍生忘死为革命

百岁红嫂张淑贞绣党旗.jpg

张淑贞(中)和学生们一起绣党旗

  2018 年12月20日早晨6点,最后一位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因病逝世,享年105岁。

  临终前,她叮嘱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党员补助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去世时,她手里紧紧握着一枚党徽。

  “不给组织提要求,不给政府添麻烦。”这是张淑贞临终前的遗言。抗战时期,张淑贞与婆婆一起支援前线,创建战时托儿所,掩护救治了很多八路军伤病员。

  张淑贞全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八路军伤员。曾有一次,气温骤降,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饭吃。张淑贞心急如焚,决定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为防止暴露,张淑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带着煎饼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

  “救护八路军伤员是对抗日力量、革命力量最直接的支持。”当年,婆婆王换于是这么教育她的,她也是一直这么教育女儿于爱梅的。

  第三代“沂蒙新红嫂”于爱梅

  “红嫂”故事讲解员,沂蒙精神传承者

第三代.jpg

于爱梅(右)正在捆鞋垫

  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从小就跟着奶奶和母亲慰问冬季到沂蒙老区拉练的部队,拿着煮熟的鸡蛋颠着小脚跑前跑后往战士的手里塞。

  长大后的于爱梅成为一名教师。到了谈婚论嫁时,她却偏偏喜欢军人高征文。1979年自卫反击战,她封封书信鼓励未婚夫做一名合格军人,报效国家,成为当地的美谈。

  婚后,仅有的几次到部队探亲,又将爱倾注到战士们身上:拉家常、补衣裳、当红娘,成为战士们心目中的“知心大姐”。

  2004年,于爱梅退休后,拥军的劲头更足了,组建红嫂拥军协会,每当部队演习、拉练途经沂南,最忙活的准是她,每个月不足2000元的工资,向部队官兵赠送的鞋垫就有20000余双。

  2009年建军节,于爱梅带着600斤水饺和土特产,先后到十几支部队进行走访慰问。前期为了筹集更多资金拥军,她自己开车连续几天在外面奔波,与企业家们沟通协调。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前夕,她又赶往北京“阅兵村”慰问官兵,向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官兵赠送280双鞋垫。由于阅兵式对官兵身高要求甚严,个别官兵因为身高存在细微差距而面临淘汰,“红嫂”的鞋垫解了燃眉之急。部队领导感激地说:“沂蒙山区的于大姐又一次立了大功!”

  2011年3月,于爱梅获得“大义临沂人”称号,上级奖励她5000元,她拿出2000元到组织部交了特殊党费,剩下的3000元买上物品,到伤残军人王继印、老红嫂范桂君、王桂花、明德英的儿媳李发兰、牛玉梅等家中慰问。

  2012年,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于爱梅主动当了沂蒙精神宣讲员。先后为党员干部、军人、学生等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3000多场,听课人数达80万人次。她的宣讲报告《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成为全省党性教育的必修课。

  有一次,参观学习的团队较多,她发着高烧,连续讲了五场,每场40分钟。汗水湿透了衣衫,高烧烧得双眼模糊,她的报告依然流畅感人,自始至终没有说错一个字。当讲完最后一场的时候,她的双腿再也支撑不住了,勉强走下讲台,就瘫软在座椅上……

  去年11月,南京路上好八连邀她前去作沂蒙精神报告。可不巧的是,就在临行前几天,她突犯腿病住进医院,家人们都劝她暂时不要去了。打上封闭针,又备了些止疼针、药,办理了出院手续,她按期赶往上海,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讲到动情处,在场的官兵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会后她忍着病痛下连队看望官兵,参观了好八连纪念馆。

  今年7月29日,她又购买了20万元的拥军慰问品,到19家立功的现役军人家里送喜报、送奖金、送礼品。但她自己却省吃俭用,10年没增加一件新衣服,她当选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将拥军种子种在了女儿高洁的心田。

  第四代“红嫂新传人”高洁

  沂蒙精神代言人,沂蒙红嫂传承人

2019年七一前夕,两代新红嫂于爱梅(右)、高洁(左)一起看望老党员.jpg

高洁(左一)看望村里的老党员、老红嫂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于爱梅67岁了。这时,在沂南县委党校任职、39岁的高洁郑重地接过了祖辈四代人的“红嫂针”。

  6月29日,烈日炎炎,到沂南县岸堤镇库东村代职的第一书记的高洁冒着酷暑,慰问当地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老红嫂,为他们送去慰问品的祝福,感动得老人们直夸:“真是红嫂精神血脉相传啊!”

  村里的干部们说:“高洁虽然年纪小,但工作雷厉风行。不仅规划村通往乡镇的道路,还带领村里的退役军人建起农场和果园,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8月份,台风“利奇马”给山东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全力支持灾区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高洁带头并号召村民向灾区捐款捐物。

  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建成后,高洁申请成为一名“编外讲解员”,为前来祭奠的人们讲述着沂蒙红嫂的故事,“一讲就是50多分钟,最多的时候一天8场,夏季天气炎热,有时也感到很累,但每当看到观众认真听讲、被深深打动的时候,又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2018年春,济南一位86岁的女老八路,在电视里了解到高洁一家四代的拥军故事,被深深感动,专程从济南赶来参观看望,给了高洁极大的鼓励。

  每年,高洁都会到学校、社区等地方讲红嫂故事、沂蒙精神。

  2017年7月,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沂蒙干部学院)聘请高洁为兼职教授。聘任仪式结束后,高洁为正在临沂大学研修、来自全国29所大学的领导和教师作了关于沂蒙精神的辅导报告,圆了她“让沂蒙精神走进大学”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