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李世江和他的“中国芯”

  编者按:多氟多和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无论是满大街跑的电动汽车,还是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续航动力都来自锂电池。锂电池有一种核心材料叫六氟磷酸锂。六氟磷酸锂是多氟多的主打产品。

  打破外国企业长期垄断、攻克六氟磷酸锂核心技术、为制造“中国芯”提供材料支撑的民营企业,就是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而李世江正是多氟多的掌门人。


  文∣本刊记者 吕高排

01.png

李世江,多氟多掌门人,2019年最美退役军人

  1月10日,人民大会堂。

  2019年度“最美退役军人”首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最美退役军人”、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第一个登上讲台。

  演讲只有6分钟,掌声却经久不息。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普通老人变得不普通?究竟是什么力量,如此打动观众?

屈辱 VS 尊崇

  一段屈辱的经历,永远铭记在李世江心中。

  那是2006年夏天,李世江来到日本东京。世界著名的日本某高科技公司在制造六氟磷酸锂方面卓有成效。

  这次远行酝酿已久。在这之前,多氟多将日本某高科技公司的专家桥本一行请到中国。作为上宾,公司给这些专家特殊礼遇,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入微,工资待遇也特别优厚。以心换心,这一次日本之行,李世江渴望到这家公司研发一线看一看,学习六氟磷酸锂的先进制造技术,让中国的多氟多快速成长,造福人类。

  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使用六氟磷酸锂的用户。将李世江送上国际航班之前,该研究所的孟所长拉着他的手紧紧不放,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拜托了,拜托了。”

  全世界只有日本生产六氟磷酸锂,这个研究所只能向日本求购。日本开出了天价,供货周期还特别长,而且要求预付款……

  在中国,最有可能生产出六氟磷酸锂的企业,就是处在太行山下的多氟多。李世江这次日本之行,目的就是从这家公司购买六氟磷酸锂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启中国的六氟磷酸锂时间。

  等待他的却是闭门羹。桥本躲起来,不见李世江。他谦卑地说:“对不起李先生,领导去外地考察了,需要等他回来批准。”

  李世江孤注一掷:“那我就在这里等。”

  “对不起,日本决策非常慢……”桥本说。

  一连几天,李世江不死心,徘徊在公司门口。桥本把他请进公司,在院子里转了转,可是在生产厂区门口,他被桥本挡住了。

  桥本说,购买技术和设备,需要50亿元人民币。

  50亿,对于刚刚起步的多氟多来说,是一个泰山一样沉重的数字。悻悻地走出公司,李世江心里五味杂陈。

  事后,桥本告诉李世江,六氟磷酸锂技术是高科技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求特别高,不仅需要严格的生产环境,还需要很高的人员素质,就连男士吸烟、女士抹口红都不允许。中国多氟多两方面都不具备,不可能实现。

  桥本一席话就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李世江脸上。自此,那双傲慢不屑的眼睛时常浮现在他面前,屈辱和刺痛成为他思变的力量。

  也就从那一刻,他告诫自己:“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生产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产品,不再受制于他们,才是王道!”

  还有一次国外的经历,也让他铭心刻骨。2015 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李世江受邀到全球知名机器人企业库卡公司访问。

  此时,多氟多自主研发生产的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已居全球第一,不但替代进口,还大量向国外出口,全球动力锂电池中,每4块就有1块用的是多氟多生产的六氟磷酸锂。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售价从原来每吨100万元降至现在的10万元,为我国军工装备和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走进库卡公司,尊崇时时相伴。公司早就留好了车位,上面清晰地标明“多氟多专用”字样;在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可以看到“热烈欢迎CHINA李”的电子标语。库卡公司副总裁拉着他的手,与他一起走到旗杆前,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异国他乡。

  久久地凝视着德国天空飘扬的中国国旗,李世江两行热泪禁不住流下来……他郑重地立定站好,端端正正地向国旗敬了个军礼。李世江清楚,这份尊重,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份尊重,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

  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李世江永远记住了拒之门外的尴尬,也永远记住了为他而升起的五星红旗。“提高中国制造水平,让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他发誓,“我要让中国的民族工业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血性 VS 挑战

  云南红河的1969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这一年,是河南温县青年李世江当兵的第二年。这位高大挺拔得像红杉树一样的汉子,此时正在大山深处开始与“大国长剑”亲密接触。

  1月,6级地震突如其来,席卷整个红河。房屋发出一声沉闷的声音,夷为平地。正在执勤的李世江,抱紧步枪、顺势滚去。

  排长集合队伍说:“党考验我们大家的时候到了……”

  三人一组,李世江迅速投入救灾。到处都是惨叫,到处都掩埋着尸体,李世江和战友们冲到受灾最严重的村落。钉子穿透了他的胶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串血脚印。来不及拿工具,双手在残桓断壁中玩命抓刨。200多具尸体刨出来,19名受伤村民被救出来。李世江的手指生生磨去了一截,鲜血直滴。村民们心疼地找到他,给他包扎。李世江转身又去了另一个村落:“没有这点血性,还当什么兵!”

  李世江火线入了党。另一场灾难正在等待着他和战友们。

  8月,山洪爆发。为了防止洪流淹没下游的村庄,部队领导决定拉一根绳子到对岸,建起人墙。李世江第一个报名。战友们将绳子拴在他腰上,他踩着嶙峋的石块向前走。一个巨浪打来,李世江被卷进洪水中,战友们七手八脚将他救上来。

  领导急了:“你这是拿生命开玩笑啊!”

  李世江说:“不会游泳,我也一定能把绳子拉到对面。”

  艰苦年代,部队工程都是自己动手。火箭军要建设工事,李世江正闹着肚子。连长将他锁在屋里,让他安心休养。谁知刚开工,李世江从窗户里爬出来,挑起水泥筐就走,谁也拉不住。

  连长对他的行为很恼火。李世江说:“我要是错了,您可以枪毙我;我要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

  1973年,已经是发射班长的李世江,退役回到温县。

  1992年,温县化肥厂任命李世江担任技术科长,并派往原化工部跑项目。因为手脚麻利、好学上进、忠厚老实,规划司借调他半年时间,在司里帮助工作。

  就是那一年,在国家计划工作会议上,一号文件对中国无机氟发展方向提出明确要求。规划司的领导把李世江找来,想听听一个基层小干部的看法。没想到李世江说得头头是道。

  很快,中国无机氟发展规划的制定任务,落在这个毛头小伙身上。也正是在编写过程中,李世江对无机氟有了深刻了解,为他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到温县不久,李世江被任命为焦作市冰晶石厂厂长。

  那一天,暴雨倾盆。李世江卷起裤腿、趟着洪水,来到濒临倒闭的冰晶石厂。迎接他的,是破败的厂房、满地的荒草、萎靡不振的200多名员工和10个月没有下发工资的欠账。李世江的血性再次在心中升腾,就在没脚的洪水中,李世江召集36名退役军人,组成突击队,一头扎进车间,调整工艺、革新技术,小化工厂重燃希望。

  1999年12月21日,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多氟多成功上市。

进口 VS 出口

  嵌入骨髓的军人情结和报国激情,时刻激发李世江的创新动能。当年,李世江狼狈不堪地从日本回来,迅即成立六氟磷酸锂研制小组,毕业于郑州工学院化工系的总工程师闫春生,担任组长,开始向这一崭新领域进军。

  没有人知道有多难。六氟磷酸锂合成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李世江和闫春生带领科研团队,查阅各种资料,向专家请教,自己设计实验装置。然而,实验用的容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只能自己摸索焊接制作。

  看似不起眼的淡黄色粉末,一旦与潮湿空气接触,就会发热以至燃烧,这意味着,如果加料速度控制不好,随时就会造成合成容器爆炸。

  那是实验开始的第二个月,专家们正在专注地做着实验。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烟雾瞬间充满实验室。大家望着满屋子滚滚浓烟,惊魂未定。那个烟雾是无水氟化氢,剧毒,有强腐蚀性。大家捏了一把冷汗。

  之后,科研小组24小时轮流试验,这一干就是830多个日日夜夜。实验装置非常简陋,尤其是上料装置,需要人工不停地用手指头弹料,才能保持匀速进入。每次上料需要8个小时,这期间不能离开人,科研组分成两组,每两个小时轮换。就这样弹呀弹呀,困得累得不行了,也只能在实验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

  经过数百次实验,各项指标被一一攻克,曙光出现了。2009年1月15日,化验报告单又一次放到李世江办公桌上,当他看到最后一项数据指标达到梦寐以求的目标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验取得巨大成功!

  两千多个日夜坚守,上千次反复试验,多氟多科研团队先后突破原料提纯、密封阻隔等技术难关,成功制造出两克六氟磷酸锂。

  当年11月,多氟多年产2吨的六氟磷酸锂实验装置取得成功,他们首创工业级无水氟化氢——工业级碳酸锂合成途径,迈出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的步伐。年产200吨六氟磷酸锂生产线也在次年迅速建成,产品开始推向市场。

  2010年11月,北京化工研究所大大方方地使用多氟多的产品,效果好、价格低。一位老工程师含泪对李世江说:“你没做六氟磷酸锂的时候,我每年要到日本3次,跟人家说好话,花几倍的高价还不肯卖给我们;你的六氟磷酸锂做出来以后,日本人每年来我这3次,给我说好话,让我用他们的产品。你让中国人挺起了腰杆子!”

  多氟多首创六氟磷酸锂工艺,迅速实现产业化,实现了“中国自造”。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02.png

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生产车间

  2018年,美国要求停止向中兴提供芯片供应,引起轩然大波,“缺芯少魂”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中国人面前。其实,多氟多十几年前就开始在电子级化学品市场探索。李世江和他的专家团队借助这一契机,日夜攻关,专注研究芯片行业用原材料,迅速开发出电子氢氟酸生产新工艺,品质达到UP-SSS级别,有力支撑起国家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和供给安全。

  至此,李世江终于拥有了一颗“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