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脐橙书记”唐朝顺

  编者按:退役回乡,他带领村民奋战6年,在悬崖峭壁开山凿渠,引来幸福水;当上村书记,他带领乡亲肩挑手提,让乱石岗变成丰产田,走上致富路。请看2019年度“最美退役军人”——“脐橙书记”唐朝顺的铿锵足迹。

  文∣廖巍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东部的雷波县,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有一个“山水环绕”的小村庄——村前崖下“绕”的是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村后“环”的是刀削一般陡峭的大山。

  由于长年气候干燥少雨,村里又没有水源,历来村民除了种玉米、甘蔗和红苕外,别无选择。地势陡峭的坡地上,几乎都是乱石块,找不出几分泥土地,而庄稼往往还没成熟就被晒枯萎了,村里人穷得“吃红苕都不敢扯皮”。脚下江水流淌而过,却因海拔高差等因素难以取用,村民每每“连洗脸洗脚水都要留起喂猪”。

  1962年,唐朝顺就出生在这个距县城约15公里、几乎都是乱石窝窝、找不到一块肥沃土地的地方——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住房是茅屋,这是他们村的真实写照。直到他七八岁时,村里的孩子还都是光着脚丫子满山跑,没人有一双像样的鞋子;村里的姑娘也全往外嫁,附近村子流传一种说法:“有女别嫁青杠村,吃不饱饭门口蹲。”这个面积7平方公里的村子,穷得远近闻名。

01.png

  “有想法”——拒绝靠天吃饭

  1980年,中学毕业后的唐朝顺如愿参军,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由于各项军事素质过硬,他很快就当上副班长,第二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所在的班还荣立了集体三等功。为此,其父母多次去信鼓励他:在部队要好好干,不用牵挂家里。

  在第三年返乡探亲时,他看到家乡仍然是一个字:穷!孩子们照常光着脚丫去上学,几户村民还商量着要迁居他乡……这一切,唐朝顺看在眼里,痛在心底。那时,他便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回去和大伙一起奋斗,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超期服役1年后,唐朝顺向部队提交了退役申请并获批准。他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贷款1300元买了一台旧拖拉机,起早贪黑地运河沙卖。因拖拉机毫无遮挡,他总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湿,一次大雪天卖沙返回路上,下肢被冻得无法伸直,只能被人从拖拉机上抱下来……

  事实上,这些苦和累对于经历过部队磨砺教育的唐朝顺来说,都不过是小事。只要舍得吃苦,收入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多,但如何才能让村民们的日子都好起来呢?退役后担任村民兵连长的他,几乎每天夜里都琢磨这个问题。

  “有水用”——峭壁凿出水渠

  没有灌溉水源,庄稼都养不活,又何谈发展致富?

  唐朝顺深知青杠村的贫困根源。一有时间,他便带着民兵到山上寻找可用水源,几个月后,终于在离村子约7公里外的一个大山沟里,发现了一股山泉水。

  为了将这股水引进村子,他请来一支施工队伍,却没想到施工队刚做几天活,工头就甩手不干了:“你这个难度太高,而且也太危险,必须在山沟两边300多米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沟渠,横跨峭壁的长度就足足有5公里,猴年马月才能干完!”

  面对唯一合适的水源,唐朝顺心有不甘,人家是怕危险不敢干,自己要是再放弃,青杠群众就永远吃不饱饭了。为此,村两委又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修水渠的爆破物资和水泥由政府给村上解决,但劳力要自己投入。

  全长7.5公里的水渠,只能靠“钢钎+二锤”人工作业,在悬崖绝壁上要开凿5公里的渠道,施工难度让人咋舌。节骨眼上,唐朝顺发扬军人作风,先后召集全村群众开会,然后又挨家挨户游说鼓动。

  1985年,全村民兵带头,青杠村水渠开凿工程开工。此后的修筑过程中,唐朝顺时刻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凡事身先士卒,钢绳铺路、吊绳拴腰、背石运土……没有机械设备,就用“钢钎+二锤”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锤地打凿,无数次磨破手、砸伤脚……

  用了前后近6年时间,他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引水渠。水渠通水的那天是个大晴天,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来到堰塘前,大声喊着:“唐朝顺,谢谢你,村里人几辈子想的事,今天终于实现了!”

  至此,青杠村十年九旱的缺水历史画上了句号。

  “有饭吃”——改梯田栽水稻

  水是引来了,但青杠村土地贫瘠,怎样才能将这股通过奋斗引来的水流,变成村民往后的生命水、幸福水呢?

  唐朝顺瞄准了村里大片的乱石滩。堰渠通水当年,恰逢有关部门在青杠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水保治理和扶贫开发等项目:村民改田1亩,可享受800至1200元不等的补助政策。他随即便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村民出劳动力。于是,青杠村的乱石滩上又出现一幅好景象:四处是村民热火朝天改土造田的身影。

  在乱石窝窝改田谈何容易,1米深的石头覆在土上,得先把石头刨开,再把土翻到石头上。土不够时,还得到几公里外的邻村去背。“三天点一窝包谷,一个月只能改一分多点地”,这是当年改土造田难度的真实写照。

  害怕水土渗漏,有的群众填土时就在下面铺上一层塑料布,更有甚者还要打上水泥地基才回填泥土……战天斗地中,青杠村的乱石窝窝里硬是改出了一块块梯田。

  有田了,就可以开始种水稻,青杠村的人终于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而随着田越改越多,水稻产量也越来越高,全村逐步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彻底告别了食不果腹的日子。

  “有钱花”——乱石窝种金果

  “除了有饭吃,还要有钱用,过上富裕日子。”在唐朝顺看来,虽然村民们有了饭吃,但从经济收入上来讲,还处在贫困状态。

  2002年,唐朝顺当选为青杠村党支部书记。那时,青杠村出产的水稻每公斤才卖1元左右,而市场上脐橙每公斤却卖到6元。“一斤脐橙抵过6斤稻谷哪,能不能在青杠种植脐橙?”唐朝顺萌生了这样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和学习,唐朝顺开始谋划起全村的脐橙产业发展,并着手承接雷波特优脐橙基地建设。

  当时,为方便给脐橙树浇水,村上规划每隔50米就挖一条水沟,修筑一条小路,要求任何人家的土地都必须让路。“唐书记啊,种什么脐橙哦,种脐橙能吃饱肚子吗,以后卖给谁啊?”过怕了穷日子的村民,刚吃上自己种的大米没几年,一听唐朝顺号召大家不种水稻改种脐橙,多数人都表示反对。

  由于阻力太大,村上找不到挖水沟的人,唐朝顺只得从云南请了50名民工来挖。一些村民暗中抵制,白天把脐橙苗栽下去,晚上又偷偷拔掉,说被小偷盗了,更有甚者,故意把刚种的幼苗拔苗助长,树苗几天后就干枯了,却说青杠村不适合种植脐橙……面对种种质疑和排斥,唐朝顺只得一边耐心向村民解释,一边组织村干部连夜值守。

  “以后脐橙要是卖不出去,你们全部背到我家来。”为了让大家吃下定心丸,唐朝顺不仅放出承诺,还牵头在村里成立了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每家每户签订协议:合作社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全部脐橙。同时,对于缺少发展资金的村民,他还以个人名义去担保,积极为其协调贷款。

  2008年,青杠村首批脐橙收获,唐朝顺将村民的脐橙全部收购后,在西昌市区租了8个门市专卖脐橙,10元一公斤,很快销售一空。村民尝到了甜头,支持种脐橙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年就新增了500亩。随后,他又组织成立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脐橙协会,在向村民推广脐橙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服务,手把手教大家种脐橙。

  在唐朝顺的带领下,如今的青杠村,不管是混凝土堡坎上、后山的岩缝里,还是金沙江边的悬崖峭壁上,几乎能倒两背篓泥土的地方都种起了脐橙,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余亩,发展壮大成了县域支柱产业。全村7个村民小组,384户1603人,户均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青杠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唐朝顺

  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生,1980年参军入伍,1984年退役返乡,现任四川省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7月26日,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19年12月,被评为年度“最美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