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风从海上来 情在岛上聚

  编者按:灵山岛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东南沿海,驻守在这里的海防十四连由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组建的英雄连队改编而来。59年来,十四连官兵与岛上居民同饮一口井、同筑一条路、同建一个家,创造了一段佳话。

  文∣罗薇

  “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故曰灵山。灵山岛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东南沿海中,在“灵岛浮翠”间,除了常住岛上的3000多居民外,还有一群身着橄榄绿的海防战士,自1961年驻守海岛起,59年的肝胆相照、半个世纪的荣辱与共,凝聚成牢不可破的鱼水情谊。

  一口井

  灵山岛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是青岛海防的右翼门户。由于淡水资源少,1961年,刚刚进驻灵山岛的战士们,历时两个月对水窖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一口深25米、直径1.2米的深水井。岛上几经干旱,但井水源源不断,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感恩泉”。

  潮汐更替,岁月变迁。59年来,一批批新兵接过老班长的扁担,为老乡送水的背影已成为灵山岛独特的风景。2004年2月28日,新兵于滨刚到连队的第二天,班长陈顺好就带他去了李克勤、李克存两位老人家。班长告诉他,“照顾岛上孤寡老人,为老乡挑水,是连队的传统。”此后的16年、5000多个日子,于滨风里雨里从未间断为岛上的老人送水。

  于滨照顾了张吉贞老人12年,直到2016年老人病情恶化不得不下岛治疗。下岛前,老人把房门钥匙放在于滨手心,嘱咐他:“房子你住着吧,这以后就是你的了。”于滨坚持帮老人打扫房子,直到参加张大娘葬礼时,才把钥匙交给她儿子。

  一条路

  灵山岛由火山喷发而成,是典型的火山岛,岛上的道路依势而修,蜿蜒崎岖,出行难曾是岛上居民面临的一大难题。

  1965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军民共建路”的环岛路开始修建,这条起自南辛庄、终于沟南崖的路,至今仍是灵山岛上的主干道。

  现年70多岁的退役老兵王宗彬和胡汉文是同年入伍、同年退役的战友,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灵山岛人。1965年,两人同时报名参军,考虑到他们对灵山岛的地形非常熟悉,组织就把他们调回岛上服役,正巧赶上了环岛路的修建。

  两位老人回忆,为了方便岛上居民和守岛官兵出行,当年,驻岛部队除去训练和学习时间,每天都要花上6个小时修路。那时没有筑路机械,修路完全靠人力。物资紧缺,就千方百计节约成本,只修路辙,遇到沟壑,便用水泥板铺平架起。考虑岛上耕地稀少,为避开老乡的农田,战士们一路开山劈石,不足1米宽的路,一修就是半年。当时的环岛路,如同并行的两根筷子延伸向前,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筷子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1972年开始,官兵又在“筷子路”的基础上对路面进行了扩建。5年间,驻岛部队和岛上居民披星戴月,日夜赶工。他们赤脚下地、挥汗如雨,肩扛筐、手提篮搬运沙土、碎石……一条军民共建路就这样携手建成。

  如今,灵山岛上的道路已经由路政部门接管,3.5米宽的路面覆盖着厚厚的混凝土,路沿线安装路灯及护栏,连通了灵山岛各村。

  岛内交通不易,出岛更难。灵山岛四面环海,往返大陆,乘船是唯一的途径。1965年,驻岛部队投资40万元,在岛上建起了码头,百吨级轮船可以直接靠岸。上世纪80年代初,岛上又开通了百人小客船,居民可以自由往返于积米崖陆地与灵山岛。现在,岛上官兵出行乘船和岛上居民待遇一样,部队运输物资全部免费,这一免就到了现在。

  一群人

  除了海防战士,岛上还有一群退役回乡的老兵。

  在灵山岛东南部有一个叫做毛家沟的村子,三面环山,土地贫瘠、经济落后,2004年以前,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村委会连个像样的办公地方也没有。

  2004年,24岁的肖永飞退役回到毛家沟并当选村支书。肖永飞是毛家沟人,从小就有志于建设海岛。当上村支书后,他一干就是16年。凭着军人的吃苦精神和拼搏作风,肖永飞很快抓住了发展海岛文化旅游的先机。他带领村委班子引进户外运动项目、旅游观光采摘园、茶园基地等一批休闲文化旅游产业,把灵山岛打造成集“观光、采摘、垂钓、户外探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岛,每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昔日偏远的小渔村变成了年收入100万元的文化旅游特色村。肖永飞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退役军人”。

  在灵山岛,像肖永飞这样的老兵还有很多。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灵山岛上的55名退役老兵主动站出来,自发成立了“退役军人先锋队”,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处处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

  一个家

  灵山岛条件艰苦,官兵业余生活单调、生活资源匮乏。为驻岛官兵解难题,是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部门的心头大事。每逢重要节日,当地双拥部门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到灵山岛上慰问驻岛官兵。

  去年“八一”建军节,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再一次来到灵山岛。他们听说每年入冬后,连队的蔬菜供应存在困难,回到单位,立即筹集数十万元资金,帮助连队在营区周围建起了蔬菜暖棚。这年冬季,灵山岛上的官兵第一次吃上了自产的新鲜蔬菜。

  由于出行不便,岛上的官兵很难吃上现烤的面包、蛋糕,为了帮助官兵改善饮食结构,青岛西海岸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烤箱送到了营房;岛上空地少,为帮助部队解决训练场地,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力量平整土地、硬化路面、安装照明设施……类似于这样的暖心故事,在灵山岛上不断上演。

  2019年6月,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双拥服务站挂牌成立。服务站是老兵的家,也成了连队官兵情感的归宿。

  现如今,灵山岛上早已退耕还林,每当春暖花开时,胡汉文和王宗彬总喜欢相约到岛上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坐坐。

  每次他们来,工作人员都会给他们沏上一壶茶。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最美退役军人”主题墙前,一聊就是一上午。从老团长到老战友,从信息采集照片拍得好不好,到自家光荣牌挂的地方……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聊到兴起,他们想到当年一起修路的位置看看,服务站工作人员就开车陪着,一路听老人讲过去的那段峥嵘岁月。

  一段情

  灵山岛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双拥服务站建立后,于永波和苗玉萍夫妇同时被聘为联络员,他们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哥嫂”。这对夫妻24年拥军的故事在灵山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家喻户晓。

  从1989年起,逢年过节,岛上的官兵就会收到“哥嫂”送来的蔬菜和包好的水饺,每当有老兵退伍离开海岛,也会收到“哥嫂”送来的暖心家常菜,这一送就是24年。他们常说:“和守岛部队有着多年的交情,我们早就把自己当作同他们一样的老兵!”

  于永波是土生土长的灵山岛人,1989年起,19岁的于永波就开始为部队送菜送油,逢年过节总会如期而至。有时是帮战士把补给品背到山顶营房,有时是把自家捕捞的海鲜和种植的蔬菜送给部队。战士们塞给他钱时,他总推辞说:“一家人,客气啥!”从那时起,帮着战士们运送物资的重担就落在他肩上,每次往返于码头和营区总是汗流浃背。

  于永波这种情愫也带动了全家。1996年,他和同是岛民的苗玉萍结婚。婚后,他们不仅接过了父辈的渔船,也接续了一条特色的“海岛拥军路”。

  2006年9月12日,通往岛上的海底电缆断了,严重影响部队的正常战备值班,用来发电的柴油也所剩无几。陆上部队听闻后,急忙将柴油送到灵山岛对面的积米崖港口,但很多渔船都出海打鱼去了,没有上岛的船运输。心急如焚的部队领导马上想到了于永波。得知实情后,于永波两口子二话没说,立刻收工,将船开往积米崖港。而9月正是岛上收获蛎虾的好时节,他们出一次海就能挣到上千元。事后,部队坚持要给一些运费,夫妻俩坚决不收。

  31年来,在这个曾经交通不便、供给紧缺的海岛,于永波夫妻俩就这样把一场真实生动的军民情深“微电影”,演成了一部永无剧终的“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