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舌尖上的“舞者”

  洗、炒、炖、煎,汤汁在锅中“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浓郁的羊肉香顺着锅盖缝隙溢出,氤氲满屋。随即,地道的崇明山羊肉便被盛入盘中。

  掌勺人叫陈斌,是崇明白山羊菜肴制作的非遗传承人,还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他运用在部队学的烹饪技术,从一名烧大锅菜的厨工干起,逐渐成长为上海锦绣宾馆餐饮部副经理兼厨师长。

苦中有甜的军营生活

  1992年,18岁的陈斌参军入伍,来到江苏无锡,成了炮兵部队的一名新兵。

  对陈斌来说,军营的点点滴滴就像一场电影,很多人和事至今被他深刻地印在脑海里。记得有一次,陈斌跟随部队在安徽执行集训任务,当地旱情严重,水都喝不上,吃过饭的碗筷也没有水清洗,直接放在一旁循环使用;还有一次,陈斌带兵进行400米障碍跑训练时,一位战士在跳2米深坑时大腿骨骨折,这让他难过至极,以后每次带兵训练都会千叮万嘱“一定要懂得保护自己”。

  陈斌带新兵训练时,作为班长要给每个新兵父母写封信,在偶然间结识了一位来自福建的新兵父亲。这位父亲是一名老兵,明知部队苦,还毅然选择把孩子送来历练,书信来往几次,老兵的那句“虽然当兵时的日子有点苦,但是几十年后回味起来是甘甜的,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下去”,让陈斌受到鼓舞,激励他更加坚定积极地投身训练。如今每每回想,陈斌仍感激那段苦中带甜的日子。

  当兵第二年,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陈斌报名了烹饪班,正式开始他人生中的厨艺课。在部队,战友们都在休息时,陈斌不是在学习厨艺理论知识,就是在拿着萝卜练习刀工。短短半年,他就拿到了三级厨师证。

  1995年退役后,由于具备烹饪经验,陈斌成功应聘锦绣宾馆的厨工岗位,开始了做学徒的日子。

勤学苦练的掌勺人

  “干厨师这一行,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陈斌说,刚开始为了练刀功,他常常切到手,为了练翻菜端锅,自己的手腕肿到拿不起锅。

  当时,陈斌总是最后离开厨房的那个人。每天晚上,闷热的厨房里,都能见到他用当天剩余食材练手。夜深人静时,他在脑子里反复模拟菜品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第二天,值班厨师一上岗,他就在一旁“偷偷”学艺,然后反思自己跟前辈的差距。陈斌始终以军人的韧劲、干劲和冲劲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厨艺。用他的话说,自己“从绿色的军装到白色的厨师服,最擅长的莫过于吃苦”。

  慢慢地,陈斌手上留下不少快刀和热油烙下的印记,他也从一个“愣头小子”成了掌勺烧菜的大厨,并开始取得成绩。他研制的“泰式酥仔鱼”“东坡山羊肉”,在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斩获金奖。而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等荣誉。

  2020年2月,陈斌被认定为崇明白山羊菜肴制作非遗传承人。在坚持传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他始终把创新作为烹饪美食的秘诀。“崇明有许多天然的上等食材,将传统的东西优化,给客人提供更好的视觉、味觉体验,这就是创新融合。”他经常与厨师团队一起研究当地食材,为不同季节的食材寻找最适合的烹饪方式,让食客感受地道的饮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陈斌还把平日的研究记录了下来。他参与编著的《四季口福崇明菜》,包含了用本地食材制作的近100道崇明菜。

饮食文化的传承者

  换装、着帽、净手……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在陈斌看来,这是对职业的敬畏,更是对食客的尊重。这份敬畏与尊重,是陈斌一直看重的“厨品”,也是他给后辈厨师们上的第一课。

  “厨师要传承技艺,把好的东西分享出去。”陈斌把每一位新来的厨工都当作自己的战友一般认真带教,每天只要一有空,他就亲自下厨作示范,帮助他们精进厨艺,也把自己从部队学到的“坚持、坚强、坚韧、艰苦、朴素”一一传授给他们。

  2011年,陈斌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于2015年将其改名为“陈斌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师徒带教、新菜研发,工作室的创建给陈斌的职业生涯带来转变,传、帮、带成为他工作的核心。

  在学徒们眼中,陈斌是师长,更是朋友。“他为人非常谦虚、有耐心,嘴边经常说大家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教我们技艺,教学的过程也让他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实现了从厨师到老师的转变。”如今,陈斌和团队已先后培养了300多名初级、中级、高级厨师。

  除了带徒弟、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陈斌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进学校、社区、部队授课,15年来为500多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传授技能,为76位崇明“农家乐”厨师进行技能培训指导,与多支驻崇部队开展厨艺交流,提高军供保障能力,同时还为部队官兵进行技能培训,将实用技能送到军营,帮助退役军人带着职业技能回家,更好更快实现就业。

  如今,年近五旬的陈斌即便早已练就一身精湛厨艺,也没有闲下来,依旧忙碌在第一线。每一次燃起灶火、端起铁锅、紧握铁勺,陈斌都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个厨师,更是一位烹饪技艺的继承者、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对于他来说,这份传承还在继续。

文/ 龚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