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四代坚守,只为一句承诺

编者按: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每一座烈士墓背后,都是一个英勇无畏的生命,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跨越时空,英烈们树起一座座精神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清明节来临之际,在祖国的青山绿水间,各地bbin宝盈门以不同的方式向英烈致敬:有人奔走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有人默默守护在烈士墓旁,有人把散落星光聚成精神火炬……每一种方式,都是尊崇英烈的生动注脚,都是铭记历史的清晰回声。最深的悼念是铭记,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气清景明,慎终追远,让我们把对烈士的思念融入春雨,洒向大地,化为生长的力量。

清晨,一声声鸡鸣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墨溪村村民罗教灵拿着镰刀和竹扫帚走出家门,穿过一条几百米长的山间小道,在路边一个斜坡处停下脚步。那里有一座墓,一名无名红军战士安息于此。

经过修葺,烈士墓已焕然一新。罗教灵缓步走向墓前,用竹扫帚轻扫尘土,用布擦拭墓碑,然后静立在红军烈士墓碑前,深深三鞠躬。守护无名红军烈士墓,罗教灵和乡亲们已接力88年。

罗教灵已年过六旬,是第三代守墓人。“无论多忙,每年父亲都会带我们来为烈士扫墓,缅怀先烈,教育我们要保护好烈士墓。”这样的家庭传统,罗教灵铭记于心。

第一代·安葬

据《新化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北上抗日。12月12日,红二军团第四、五、六师3个师在贺龙(军团长)、任弼时(政治委员)、关向应(副政治委员)、甘泗淇(政治部主任)、李达(参谋长)率领下,从溆浦来新化,部队分驻上团、下团及寨元等地,其司令部设在上团。”

那年,红军沿着陡峭的山路跋山涉水,一路步行,在经过岗东乡正江村与墨溪村交界的干田坳时,人疲马乏,大队人马停下来休息。

当晚,在征得当地群众的同意后,红军三人一组住进村民家里。其中,一位红军战士借住在村民奉显情、奉显地的家中,突发疾病,性命垂危,无法继续随部队前行。部队与村民商议后,决定将这位患病红军战士留在墨溪村养病。

一位红军首长找到奉显地和奉显情,掏出两块银元交给他们,并嘱咐他们找个郎中来医治这位战士,如果治不好,就用这两块银元安葬他。

那时医疗条件太差,尽管村民们尽心照料,仍未能保住这位红军战士的生命。在离世前,这名红军战士断断续续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奉显地和奉显情能将他带来的竹篮和鞋子送回他的老家。不过由于没有听清楚他所说的姓名和老家地址,他的遗愿没能完成。

于是,奉显地、奉显情等人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墨溪村的一处山坡上安葬了这名红军战士,并年年坚持扫墓,以表达对这位战士的敬意。

第二代·守墓

在奉显地和奉显情二人辞世后,奉显地的儿子奉名秤按照父亲的嘱托,“接棒”为烈士扫墓,并邀请奉显培、罗承忠等乡亲一同参与扫墓仪式。

1929年出生的罗承忠就住在烈士墓附近,从小耳濡目染红军烈士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罗承忠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大队长的职务。1976年,罗承忠向公社打报告,在征得原上团公社同意后,以中共上团公社委员会、上团公社革命委员会的名义,为烈士立碑,碑正上方书“红军烈士之墓”。

“罗承忠是我的父亲,我们家就住在烈士墓附近。”罗教灵自小跟随父亲为烈士扫墓,他深知仅仅像父辈那样守护烈士墓地是不够的,要发扬红军烈士伟大的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精神,这才是最好的守护。

2012年,88岁的罗承忠去世前留下遗言:“我的坟墓要挨着烈士,我要永远守候红军战士,永远陪伴着他。”罗教灵遵照父亲的遗愿,将他安葬在距离红军烈士墓不到5米的地方。从那以后,“接力棒”便传到罗教灵手中,他承担起为红军烈士扫墓、守墓的重任。

第三代·修缮

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后,罗教灵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事:清扫墓地的落叶和树枝、擦拭墓碑上的灰尘、捡拾周边的垃圾……这些年来,他不知道用坏了多少把柴刀,被荆棘划破了多少件衣服。

多年来,罗教灵还为红军烈士墓的修缮和建设多方奔走。经过多方协调,终于解决了红军烈士墓周边用地问题。2015年,得益于新化县奉家镇党委、政府的支持,烈士墓地得到重新修缮。经过几代人维护,烈士墓已由一个简易的坟茔变成了立有三座大理石墓碑的墓,墓碑上方铭刻着“红军烈士之墓”。

红军墓也成为当地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被命名为“新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罗教灵一家不仅仅是“守墓人”,更成为红军精神的传播者。每年都有长沙等地的学校、企业、机关组织前来此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截至目前,罗教灵一家已为机关、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开展爱国主义宣讲280余场次。罗教灵也于2021年8月被评为“湖南好人·最美革命文物传承保护者”。

每逢清明、“9·30”烈士纪念日,罗教灵都会给每一位来墓前祭拜的人讲述这位无名红军烈士的故事,也传颂当地“火把燃尽送马灯”“种子稀饭犒红军”“十里送红军”等感人红色故事。

第四代·传承

“我要坚持为红军守墓,守到自己动弹不得那天为止,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在罗教灵的影响下,他的儿子罗富文和其他家庭成员在每年清明和烈士纪念日都会前往烈士墓祭拜。

“老话说,一坟只能管三辈。然而,这位长眠异乡的红军战士已经被四代人守护了88年,俨然一座精神丰碑。”罗富文虽身在外地创业,但每年春节或清明时节,他都会回家给烈士扫墓。他说,将来他的子孙也要把为无名红军烈士守墓的传统延续下去。

罗教灵一家四代接续为红军守墓的故事被口口相传,在潜移默化中,奉家镇的党员干部和当地的孩子们也成为墨溪村的第四代护墓人,“革命种子”已长出新芽。

特约通讯员?谌 宇?通讯员?赵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