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劳务雄兵”

一头干练的短发、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一身笔挺的西装……这是退役军人、河南省开封市森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龙给人的第一印象。11年间,森海人力从不到10人的小公司发展为解决近5万人就业问题的优质军创企业,离不开黄海龙“用心做事、感恩做人”的坚持,更离不开其“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初心。

挑战一条新路

2001年,19岁的黄海龙参军入伍,成为武警上海总队某中队的一名消防战士。上海是国内一线城市,商超、CBD等现代大型城市综合体富集,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极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在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等任务中,黄海龙每次都冲锋在前,由于表现优异,服役期间他多次荣获嘉奖和优秀士兵称号,所在连队还荣立集体三等功。

2006年,退役返乡的黄海龙被安置到开封某景区园林管理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海龙得知战友在上海市创办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发展得不错。那时,开封作为河南人口大市却没有同类型的平台,不少战友退役后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合适工作。一个念头在黄海龙心中成形:“如果能在开封开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不就可以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桥梁,帮助更多人找到合适的工作了么?”

一边是安稳的工作,一边是充满未知的挑战,黄海龙思忖良久,最终决定辞职创业,搏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刚入行的黄海龙首先选择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他独身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入职当地大型人力资源公司,白天强化业务技能,晚上学习专业知识。7年间,他取得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法务师等证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3年,厚积薄发的黄海龙开始“招兵买马”。他拿出所有积蓄,成立森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开展外包、人才租赁等业务。

抓住一个机会

公司成立初期,黄海龙的团队只有不到10人,承接到的业务规模小且多为基础性工种,再除去员工培训、食宿交通等成本,营收微乎其微。但黄海龙“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经营理念——既要高质量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也要保证求职者的薪资待遇和各类权益。

当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多个重大建设项目在河南落地待建。这让黄海龙看到了“破局”的机会。得知当时中建公司在郑州有大量用工需求,黄海龙第一时间跑去洽谈业务。

“我们需要塔吊信号工,你们并不符合条件。”对方的回复给黄海龙浇了盆冷水。当时他的员工队伍中并没有塔吊信号工这个工种。

脑海里没有“放弃”二字的黄海龙当即决定拓展业务。他第一时间与当地技工学校取得联系,对照中建公司用工标准展开联合办学。其间,他还多次跑到中建公司争取让对方进场指导,按需按岗培养对口人才。为期1个月的培训结束,森海人力参与培训的人员全部顺利通过考核,黄海龙与中建公司成功订立合作协议。

拿下第一笔订单后,黄海龙果断调整发展战略和市场布局,瞄准当时发展火热、用工需求量大的基建、地产等行业发力。他一面制定通过提高服务标准、做出口碑品牌,扩大合作“朋友圈”的发展规划;另一面不忘考虑工作人员长期的发展路径,制定培训计划,帮助员工选择合适工种,实现快速上岗、高质量就业。

渐渐地,黄海龙的公司得到了求职者和企业的双向认可,与森海人力合作的企业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如今的50余家,外包及派遣员工从不足百人到现在的5万余人,业务覆盖全国100余个城市。

探索一次转型

2019年,森海人力已成为建筑行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知名劳务品牌。黄海龙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业务,与巴基斯坦、卡塔尔、埃及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项目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从土耳其LPG储罐项目到塞尔维亚Kostolac电厂二期项目,从斯里兰卡ODEL项目到波黑塞族共和国武科萨夫列至布尔奇科高速公路项目……黄海龙带领他的劳务品牌在世界留下了中国基建人的坚实足迹。

面对建筑行业绿色低碳、数字化等趋势,黄海龙紧跟时代发展与行业需求,尝试调整战略。2021年,他成立培训公司,提升人员专业技能,开始为50余家战略合作伙伴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加强企业管理等方向的高精尖人才猎聘。

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森海集团成立党支部,黄海龙任党支部书记,他将部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的经验方法引入公司经营管理。2019年,森海集团党支部成员同500余名建设人员有力援建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黄海龙还坚持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及军属,参加省、市、区三级退役军人招聘会20余场,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就业问题。如今,森海集团自有员工中退役军人占比25%,外包及劳务派遣员工中有退役军人2500余人,帮助军属就业500余人,并对退役军人在职员工每人每月给予岗位补贴600元。

创办公司11年来,黄海龙帮助数千名学子完成学业,帮助2万余名农民工走上就业岗位,坚持帮扶困难家庭、帮助关心儿童青年、捐赠救灾物资……“是部队的培养和历练成就了今天的我,一日为兵,就应终身为民,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黄海龙说。

我对战友说:

得益于部队的磨砺和培养,我坚定了“一日为兵,终生为民”的理想信念,也奠定了我创业道路上的诀窍和信条——创业初期向一线城市借鉴;中期紧跟国家发展浪潮;如今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政策。先进的思潮和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渡过一个个难关。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中,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人提供资源平台和就业机会。

通讯员?付彦景 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