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你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韩筱一
2025年清明节前夕,bbin宝盈公布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确认工作最新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为28位归国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70多年前的烽火早已沉入历史长河,但总有些印记在血脉中奔涌。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期盼与等待,一些家庭终于在这个春天等到了跨越时空的答案。
门楣上的光荣牌
曹林萍十来岁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除夕这天。
吃过午饭,曹林萍和弟弟妹妹的脚好像不受控制了一般,隔一会儿就要去门口转一圈,你推我搡地挤在门槛边,伸着脖子向村口那条黄土路张望。
隐约传来的锣鼓声是信号,曹林萍知道——他们来了!
几位叔叔阿姨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队伍,喧闹声引得邻里都出来观望。打头阵的叔叔总是笑着与她和弟弟妹妹打招呼:“孩子们真俊,大人在家吗?”
每年除夕的下午,镇、村的干部都会给山东省平邑县铜石镇和气庄村里有过军人的家庭更换新的“光荣人家”木牌,挂上有过年氛围的红灯笼。每次,都是从曹林萍家开始的。
虽然不知道他们为何来家里挂牌子,但从热闹的报喜队伍和邻居的笑容中看,这是件光荣的事。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曹林萍不曾注意到,这个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刻,奶奶和父亲从未出门迎接过,也不懂得这份荣耀属于家人缄口不提的爷爷曹允昌。
关于爷爷的事,曹林萍长大后才陆续从小姑奶曹允荣口中听说。
那个年代,党员干部要带头参军。曹允昌是村大队干部,一听要征兵,他率先报了名。
1948年解放战争正激烈,战场上天天有人牺牲。曹允昌的母亲在家急得直抹眼泪,却反被他“教育”:“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就算牺牲也是光荣的!”
最让他放不下的是身怀六甲的妻子。临走前他拉着小妹曹允荣的手,叮嘱她多陪陪嫂子,帮嫂子干活。
曹允荣记得,哥哥一共往家里寄过三封信,每次都是她去找村里识字的干部念给家人听。哥哥说自己在前线很勇敢,还给她捎了块蓝布当嫁妆。最后一封信说要去朝鲜打仗,之后就再无音信,直到村里送来哥哥的牺牲证明。
“当兵”“牺牲”“朝鲜”……从此成为曹家人不再提及的词。
2017年春天,曹林萍的小弟曹方政给她转来一段视频,是国家迎回安葬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消息。
“大姐,你说咱爷爷会不会就在这里啊?”
“真希望如此。能找到的话,咱爹妈、奶奶在天上也不用再惦记了。”
之后每年迎接烈士遗骸回国期间,姐弟几个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着那架装有烈士遗骸的飞机划破云层,解放军战士捧着棺椁缓缓走下飞机,默默祈祷着能够收到爷爷的消息。
期待在8年后成真。2025年3月,DNA比对结果显示,曹林萍姐弟与志愿军烈士曹允昌确认有亲缘关系。“咱爷爷回来了,回家了!”挂断通知弟弟妹妹的电话,曹林萍坐上从县城开往村里的中巴车,朝小姑奶家赶去。
“回来好啊,终于回来了!”91岁的曹允荣一把攥紧曹林萍的手,龟裂的指节硌得人生疼。有生之年,她终于听到了哥哥的消息。有可能的话,她想跟着侄孙们一起去沈阳,亲手摸一摸装有哥哥遗骨的棺椁。
晴雨交替的寻亲路
3月11日,一个普通的周二傍晚,湖北省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股股长邹玉峰开车行驶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手机上突然弹出来电显示——是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潘朝晖。
“邹股长下班了吧,有个好消息,还是想第一时间告诉你: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亲缘关系比对结果出来了。”电话那头的声音透出难掩的喜悦,“你们麻城有一位烈士比对成功了,叫方金耀,还记得吗?”
方金耀烈士,老家在麻城市白果镇。当初,邹玉峰和同事走村入户问了一大圈,发现方金耀烈士的儿子方汉炳就住在离局里1公里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园林社区。
仅凭一个名字,在县城范围内精准找到这个人,这就是为烈士寻亲要做的工作。
通过翻阅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二卷黄冈地区第二分册麻城县烈士英名录,邹玉峰在第144页锁定了方金耀烈士的名字,籍贯那栏写着白果公社麻溪河大队方家河。数十年过去,白果公社变为镇、镇改组为乡、乡又改回镇,曾经的大队改成村,村与村之间还有合并……如今的白果镇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烈士的儿子还会居住在这里吗?
难说,但这是唯一的线索。邹玉峰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只能一点点排查,他们发现34个行政村中有一个叫麻溪河的村子,决定从这里开始。
“我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麻溪河村村委会内,年轻的村干部翻着发黄的档案直摇头,“现在肯定不住在这里,至于以前嘛,我这也没有记录。”
这个村找不到,就去下个村找,村委会问不到,就找年纪大的老人碰碰运气,最难的是遇到说不清的地方。有次冒雨走了两小时山路找线索,对方却说:“以前村里是有没能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兵,姓啥不记得,可他家早就搬走了。”雨水顺着雨衣灌进鞋里,邹玉峰和同事踩着泥巴路往回走,谁也没说话。
转机发生在一个夏日的午后,镇上的工作人员突然给邹玉峰打电话,说麻溪河村有位老干部知道方汉炳这个人,老人还存有方汉炳亲戚的电话号码。
那个夏天,失望与喜悦交替出现,直到寻亲名单上烈士亲属的信息被逐渐填满,邹玉峰送烈属一起去黄冈市进行DNA采集检测。
比对终于有了结果。3月13日,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带队,将一封寻亲成功的告知书亲手送到方汉炳手中。方汉炳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张粉纸,盯着纸上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嘴里反复念叨着“谢谢你们,谢谢”。
邹玉峰看到方汉炳眼底有泪光闪过,这位年过古稀的农民依然不太爱说话。想起之前方汉炳说,父亲离家参军时自己只有3个月大,没想到父亲会在自己70多岁的时候“回”到身边……
记忆中的油菜花
在安徽绩溪,对一些人来说,清明节是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早上,天还没亮,章熙恒和老伴就起身忙活,揉面和馅,准备猪肉、糕点和果子。前一天,儿子也从外省专程赶回,就是为了这一年一度的祭祖。
上午9时,豆腐包子新鲜出炉,拿上准备好的供品,一家人朝祖坟走去。清明节是祭祖的大日子,但儿子注意到,今年的供品格外丰盛。
两年前,章熙恒患上中风,得靠拄拐才能勉强走路,十分吃力。“要不您别去了,我和妈去给爷爷他们……”儿子话说一半,被他一眼瞪回。
1公里的路程,一家人走了四十几分钟。
父亲的坟前,章熙恒指挥儿子把供品一样样摆放整齐,一家人依次点上三炷香,一起三鞠躬。
年纪越来越大,章熙恒儿时的记忆却愈发清晰。小时候的清明节,自己和哥哥也是这样跟在父亲身后,穿过一片片油菜花地去上坟,学着大人的模样上香鞠躬。祭拜完祖父母,父亲会让他们再祭拜一个人——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叔叔。
父亲每次都要问祖父母有没有在九泉下找到三弟,要是找到了,多给他点钱,他一辈子也没过上好日子……章熙恒的记忆里,这位未曾谋面的叔叔很神秘,平日里父亲从不提及,只有上坟时才会念叨几句。
小时候,章熙恒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夜晚的烛火下,父亲拿着一张黑白一寸照发呆,影子映在墙上被拉得老长;每隔一段时间,父亲都会轻轻擦拭家门上挂着的“光荣烈属”木牌,即便刮风下雨后,那块木牌也干净如初。冥冥之中,章熙恒觉得这应该和那位神秘的叔叔有关。
2003年,章熙恒的父亲病重,临终陆陆续续嘱咐了他很多事,其中就包括以后上坟祭祖时,要给叔叔也烧一份纸钱。章熙恒接过叔叔的遗物,那是几张黑白照片,父亲总看着发呆的照片也在其中,照片里的年轻小伙一脸笑容,跷着二郎腿,意气风发。
这些照片和家门口的光荣牌都被章熙恒保留了下来,前几年家里拆迁,他怕把木牌弄坏,就把整扇门拆下来搬进了新家。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每年清明,章熙恒都会和家人踏上这条祭祖的路,像父亲嘱托的那样,准备好供品,给叔叔也上香。
“爹,县里来人通知了,叔叔找到了,已经安葬在沈阳的烈士陵园,您可以安心了。”章熙恒最后一个点燃香火,朝坟头三鞠躬,迫不及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微风卷着香灰盘旋而上,掠过他泛红的眼角。
几天前得知消息的他高兴得几个晚上没睡好觉,反复琢磨后,还是觉得上坟时告诉父亲最正式,他老人家准能听见。
初春的风还带着阵阵凉意,身边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泛起金色的光泽,和儿时记忆中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