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河桥畔的时空对话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胡家升?李嘉钰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3月28日清晨,春风拂过贺兰山,将熟睡的塞上江南唤醒。在这片曾见证红军西征壮歌、回汉团结抗战的热土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缓缓拉开帷幕。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牵头,全区13所县级以上烈士陵园同步开展的“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各地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的主阵地作用,通过祭扫仪式、事迹宣讲、主题展览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清明祭英烈”活动。
在吴忠市涝河桥烈士陵园,来自bbin宝盈,宁夏回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吴忠市委、市政府等单位的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700余人齐聚于此,共同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铸魂·行走的思政课
清晨6时40分,寒风里透着阵阵凉意。吴忠市朝阳小学(吴忠市朝阳小学少年军校)的操场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即将从这里开始。300名师生不惧寒冷,热情高涨,整齐列队,静静等待出发的口令。
“希望全体党员教师和同学以此次‘清明祭英烈’活动为契机,缅怀英烈、学习英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现在,全体出发!”迎着初升的朝阳,吴忠市朝阳小学党总支书记马丽作动员讲话,并宣布出发。
五年级(2)班的学生郝翰紧了紧胸前的红领巾,跟着队伍踏上前往涝河桥烈士陵园的路。
5公里路,沿着城市街道向涝河桥烈士陵园延伸,学生们高举的红旗在晨风中飘扬。
一路上,老师们向孩子们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大队辅导员董龙鸽手持扩音器,将一段历史娓娓道来:“1949年解放宁夏时,解放军第19兵团64军192师奉命解放吴忠堡,步兵第575团在涝河桥遭敌阻击,激战两小时后,解放军获得胜利,却有135人壮烈牺牲,有的战士遗体被汹涌的河水卷走……”
学生们听得入神,眼眶逐渐湿润。董龙鸽讲述的这段历史,是郝翰最熟悉、最喜欢听的。小时候,他随爷爷奶奶生活在涝河桥边。那个时候,郝翰总是缠着爷爷要他讲述135名英烈的故事,英烈的形象曾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里。
“以前常听姐姐提起徒步祭英烈活动,今年我终于也能参加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拿性命换来的。”路上,郝翰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走过的每一步都让他对英烈精神的感悟愈加深刻。
天空越来越亮,街道上的行人逐渐多起来,蜿蜒的队伍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一位阿姨走到队伍旁,与学生们亲切互动:“娃,你们累不累?”
“想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万里长征都不累,我们这点苦算什么?”说完,五年级(1)班的段祺俊加快脚步,向前走去。
上午8时40分,师生终于抵达涝河桥烈士陵园。马丽看着孩子们自发整理仪容的模样,轻声对记者说:“这5公里,比10节思政课更有力量!”
铭记·清明寄哀思
晨露未晞,松柏凝翠,涝河桥烈士陵园浩气萦绕。
陵园正中央,矗立着一座高19.49米的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红光熠熠,分外夺目。
参加活动的各界代表手持金菊,面向纪念碑整齐列队。
上午9时整,活动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随后,吴忠市市长门立群宣读祭文;少先队员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致少年先锋队队礼。
随着深情庄重的《献花曲》缓缓奏响,公安干警稳稳抬起花篮,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将花篮整齐摆放在纪念碑前。
bbin宝盈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bbin宝盈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主任许航宇,吴忠市委书记王学军,宁夏回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范锐君,缓步走向花篮,整理缎带。
“向烈士行三鞠躬礼。”主持人话音一落,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面向纪念碑三鞠躬,向英烈表达敬意、寄托哀思,并缓步走到烈士英名墙前敬献金菊。
在烈士英名墙前,退役军人、吴忠市消防员马翔凝视着这些陌生又熟悉的名字,久久伫立。
“在部队服役时,我常常听教导员讲述涝河桥英烈的故事,如今,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我眼前,是那么的鲜活、亲近,仿佛获得了生命力一般。”说到动情处,马翔有些哽咽。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更要铭记英烈用鲜血铸就的历史,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缅怀先烈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烈士墓碑前,记者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现年75岁的王兰花奶奶。她正陪同孩子们擦拭墓碑上的灰尘。
她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是群众口中的“活雷锋”。如今的她,依然和志愿者奔走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邻里解决琐事、化解矛盾。
“每年,小组里的志愿者都争着参加‘清明祭英烈’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让大家与革命先辈跨时空对话,还能在缅怀中筑牢信仰之基,于追思里赓续红色血脉。”王兰花奶奶说。
随后,参加活动人员分批次有序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透过馆内陈列的遗物、图片与文献,感受先烈舍生忘死的坚定信念。
在“我为烈士植棵树”志愿活动中,退役军人代表在烈士陵园种下树苗,让英烈精神生根发芽。
传承·老兵宣讲团
祭扫仪式结束后,代表们移步至陵园西侧的红色讲堂,“在最红的地方遇见最美的老兵”红色宣讲活动正式开始。
阳光透过洁净的窗户,在桌子上摆放的《吴忠烈士英名录》上投下耀眼的光影。
原575团一营营长李振荣之子李锦学,专程从北京赶到吴忠。他缓步走上讲台,背后的大屏幕同步出现他父亲身着老式军装的黑白照片。
“575团一营发起攻击,三连战士们手持门板,架设渡桥。在敌密集火力的射击下,战士们顽强战斗。三连二排一名战士,负伤4次仍坚持作战……”李锦学动情地讲述着父辈的故事。
台下,学生们屏住呼吸,前排的退役老兵目光如炬,攥紧的双拳微微颤抖。
英雄的足迹,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父辈的旗帜,飘扬在信仰的高地上。李锦学说:“革命先烈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已繁花似锦;他们用热血换来的和平,正由我们传承和守护。”
随后,参战老兵、战斗英雄顾金海的战友张广升走上讲台,缓缓讲述起战斗英雄顾金海的故事。
“先救队长!”当张广升动情地讲述顾金海在战斗中负伤后,仍坚持先救队长的感人事迹时,台下的学生和代表眼眶湿润,战斗英雄顾金海的生动形象,此刻呈现在大家面前。
硝烟已散,但英雄的呐喊仍在山河间回响;国富民强,是因英雄曾以血肉筑起长城。张广升说:“我胸前的勋章是一段历史,镌刻着解放军保家卫国的光辉印记。”
历史需要铭记,精神更需传承。为了缅怀和铭记英烈,吴忠市依托涝河桥烈士陵园开辟红色讲堂,打造“在最红的地方遇见最美的老兵”宣讲品牌,组建了一支由退役老兵组成的“老兵宣讲团”。
“通过老兵讲英烈故事、战友故事、父辈故事,回望英雄征程,传承英烈精神。如今,全区烈士陵园已成为塞上儿女筑牢信仰的精神高地。”范锐君说。
3月以来,宁夏各地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主阵地作用,上下联动,积极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各地烈士陵园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宣讲134场次,近万人次聆听英烈故事,感受信念力量,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