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约定
特约通讯员?谌 宇 宋海军 常梦星
青山处处埋忠骨。清明时节,当年复一年守护陵园的黄正兵在清晨的薄雾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当跨越千里祭扫的朱豫刚在墓碑前深深鞠躬,当几十年来替烈士尽孝的徐厚来回忆起那段战斗往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守护”的深意,是责任,是信仰,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与延续。
44年,一个“生死之约”
1979年12月,16岁的朱豫刚参军入伍,随部队从湖南攸县出发,奔赴边境。
1981年5月,朱豫刚所在部队接到作战指令。大部队集结的那天,他遇到了儿时伙伴王幼连。乘坐同一辆绿皮卡车离开家乡的二人在军营里第一次见面。朱豫刚和王幼连立下誓言:谁活下来了,谁就负责照顾对方的父母,为战友扫墓。回到连队后,朱豫刚将这个约定告诉了战友周幸福和新兵高俊震。就这样,四个年轻的战士郑重许下承诺。
让朱豫刚没想到的是,离别会来得那么快。战场上,他目睹战友高俊震壮烈牺牲。随后,被炮弹炸伤的朱豫刚陷入昏迷。苏醒后,他得知战友王幼连、周幸福牺牲的消息。“身体的疼痛远远比不上心里的痛。我们一起上了战场,一起定下‘生死约定’,我回来了,他们却留在了那里。”
1982年1月,退役后的朱豫刚回到湖南长沙,经过两年的努力,他顺利通过高考。“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去看看战友们。”1984年,他坐上绿皮火车,来到1000多公里外的广西凭祥。在战友的墓碑前,朱豫刚泪流满面。他将满满一杯酒洒在墓前,深深鞠躬。
自此之后,朱豫刚每年都会到广西扫墓。与此同时,他一直在照顾王幼连烈士的母亲。2006年,王幼连的弟弟得了脑瘤,朱豫刚竭尽全力提供帮助,直至其完全康复。
烈士周幸福家中哥嫂早逝,留下幼子。哥哥临走前,将儿子托付给朱豫刚。多年来,朱豫刚对战友的侄子视如己出,一直带在身边,悉心培养。
1999年,在为战友扫墓的同时,朱豫刚开始到龙州、匠止、法卡山三座烈士陵园祭扫。祭扫烈士几十年,朱豫刚实现了当年在战场上许下的诺言。
今年清明节前夕,朱豫刚自驾来到广西凭祥。他和当地bbin宝盈门的志愿者用1万面红旗、8000束鲜花、100个花篮和6万盏长明灯,将烈士陵园布置得庄严肃穆。
临走前,这位老兵站得笔直,向烈士纪念碑敬了一个军礼。
11年,不变的守护
早上6时,在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东部边缘的富宁,黄正兵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在墓碑前摆放鲜花……数十年如一日,富宁烈士陵园已经成了这位老兵离不开的地方。
黄正兵出生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安良村,1978年12月,他参军入伍。边境战争爆发后,他随部队奔赴前线。
“在一场战斗中,战友林长浩被炮弹击中后,仍趴在阵地上射击,坚持到最后一刻,直至壮烈牺牲……”谈及战场上的经历,黄正兵潸然泪下。林长浩烈士就近安葬在河口烈士陵园,黄正兵和几位战友约定,以后一定要常来这里看望他。
1982年,黄正兵退役返乡,之后他务过农,也在学校食堂工作过。2014年,他结识了富宁烈士陵园原管护员、参战老兵林友粮。“当时,老战友很快就要退休了,他对我说,没人愿意接下自己这个‘孤独的差事’。”2014年,黄正兵接替林友粮,成为一名“守陵人”。
这一守就是11年,寒来暑往,黄正兵已年近七旬。
除了维护烈士陵园的环境卫生,根据季节变化做好绿化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黄正兵还经常代烈属进行祭扫,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由富宁烈士陵园的正门拾阶而上,两旁树木繁茂,林间的烈士墓碑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无一丝尘土。
“这位是钱刚烈士,他是辽宁大连人,1978年入伍,1980年在边境战争中壮烈牺牲;这位是沈其中烈士,他担任过侦察班班长,牺牲时年仅23岁……”黄正兵对陵园中近百名烈士的事迹了然于胸。
“黄正兵是我们的金牌红色宣讲员,只要他出现在活动现场,一个人就胜过千言万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赵法委说。
?“只要我们一直记得这些战友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就会代代相传。对我而言,讲好红色故事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黄正兵的话,铿锵有力。
40年,做烈士母亲的儿子
“天明,我来看你了……”老兵徐厚来从湖北通城来到广西宁明,将一束鲜花和一瓶来自家乡的老酒摆放在宁明烈士陵园的徐天明烈士墓前。与他同行的,还有烈士的妹妹、妹夫。
1978年,17岁的徐厚来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通信兵。
一次训练结束后,徐厚来和几位同样来自通城县的战友一起聊天,说起要上前线的事。
“我要是没活下来,你们要帮我照顾家人。”徐天明半开玩笑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战友们相互约定,谁要是牺牲了,父母就由大家一起照顾。
1979年2月,徐厚来所在部队接到攻占一个无名高地的命令。“一发炮弹在左后方爆炸,一阵剧痛过后,我才发现弹片击中了自己的腰部。”他回忆道。忍着伤痛,用弹坑做掩体,徐厚来坚守火线,继续向后方报告实时战情。直到拿下高地,身负重伤的他才放下手中的话筒。
在那场战斗中,徐厚来所在的主攻连队有34人受伤、10人牺牲。“我们在山沟里发现了天明,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上方射入,从右太阳穴穿出。”徐厚来哽咽着说。连长和战士们找到徐天明时,他两手握拳,紧抱钢枪,已经壮烈牺牲。“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张稚嫩的脸,他牺牲时还不到20岁……”
1980年底,在退役返乡的第二天,徐厚来和哥哥一同到徐天明烈士家中探望。
尽管知道部队已经将徐天明牺牲的消息告诉了他的家人,但站在战友家大门口时,徐厚来心中仍是五味杂陈。
“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家里的事,我们一起承担。”徐厚来对战友的父母说。
1981年,徐父突发脑溢血住院,徐厚来一直守在病床前照顾,直到老人去世。
此后的十几年,徐厚来和战友们一起无微不至地照顾徐天明烈士的母亲黎玉梅。知道老人牙口不好,他经常买来蛋糕、水饺上门探望。
1995年,黎玉梅的二儿子因交通事故去世,老人再次经历丧子之痛。徐厚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来看望和照顾她的次数更多了。“妈经常会跟我说,厚来今天又来看她了,跟她聊了很久。”在徐天明的妹妹徐兰云眼里,徐厚来就像亲哥哥一样。
2020年6月,黎玉梅老人离世,享年88岁。徐厚来和战友们一起给老人开了追悼会。
“烈士的母亲就是我们的母亲。”四十年如一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徐厚来从未忘记战场上那个约定,从未忘记战友那年轻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