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护英魂
通讯员?郭浩田?文/?衡华山
扫落叶、浇灌绿植、擦拭墓碑……烈日下,一个被汗水浸湿的背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烈士陵园忙碌着。韩新敢动作麻利、神情专注,守护和静烈士陵园是他全部的心思。忙碌至正午,他终于坐在一座烈士墓前,拭去额间的汗水,静静地凝视着墓碑。
20世纪80年代,20岁出头的韩新敢和妻子韩爱英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静镇查汗通古村定居。“这里距离县城6公里,方圆几公里内只有5户人家,除了我们,其他都是牧民。”老韩介绍,这里虽然偏远,但有水有地,可以维持生活。
和静烈士陵园距离老韩家不到100米,据老韩回忆,当时陵园没有纪念碑、没有围墙,只有高耸的白杨树环绕。1988年,一位部队首长找到他和妻子,希望他们帮忙守护和静烈士陵园。“不过是举手之劳。”考虑到自家十几亩地就在陵园附近,面对部队首长的信任与托付,老韩和妻子毫不犹豫地接下了重任。
一句承诺,延续了36个春秋。从“小韩”到“老韩”,韩新敢成了方圆数公里无人不知的“义务守陵人”。除草修枝、祭扫维护、栽种松柏,夫妻二人将曾经杂草丛生的墓地“守”成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天没事干的时候,就看戈壁滩练眼力。晚上没电,也没有娱乐活动,就坐在门口看星星。”老韩说,那时去县城的路还是砂石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的很难走。“守墓是挺枯燥的,也会觉得孤单,但更怕烈士们孤单。”正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想法,夫妻俩36年未离开和静,“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敬烈士们一杯酒,和他们聊聊天。”
2013年7月,和静县人民政府新建和静烈士陵园,老韩家旁边的陵园被迁走,新陵园距离老韩家2公里。此后,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馕或面包当午餐,往返于家与烈士陵园之间,成了老韩过去十几年的生活常态。
“县里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找到我,希望我继续守护陵园,我答应了。”老韩说,守了这么多年,自己也舍不得放手。老韩和妻子除了忙农活和管理自家果园大棚,其余时间几乎都待在和静烈士陵园里。如今的陵园,墓碑整齐排列,在青松翠柏掩映下庄严肃穆,墓碑前后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2024年,到达退休年龄的韩新敢将守护陵园的工作郑重交接给接任同事。
守得久了,烈士们的故事早已深深刻在老韩的脑海中。“王东喜牺牲的时候才28岁,他为了保护战友献出生命,被追授一等功。王锋为救落水者不幸牺牲。他们中有不少人牺牲时才十八九岁……”每当看到孩子们在烈士墓前献上鲜花、聆听故事,老韩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英烈精神正在一代代传递下去,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