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合力助推城市治理
部队官兵慰问老人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黄浦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它既是上海的经济引擎,也是上海的文化根脉所在。这里有历尽沧桑的外滩建筑群,也有充满古韵的江南豫园;有霓虹闪烁的南京路步行街,也有奔流不息的黄浦江。
近日,黄浦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记者走进黄浦区,探寻这座城背后的军民共建密码。
把双拥要素嵌入城市肌理
在土地资源堪比黄金的上海核心城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提升双拥服务质效,是黄浦区一直思考的课题。
3月19日下午,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天边的云彩,透过郁郁葱葱的玉兰树,在城市的街道上投下斑驳的树影。
走进武警上海总队某支队营区,官兵“加油”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此时,正是官兵每天集中开展体能训练的时间,他们围着营区主楼进行跑步训练,在宽敞的训练场上精武强能……
场地不足曾是制约官兵训练的重要原因。以前,该部队没有独立营房,训练只能在楼道或宿舍走廊里进行。
2023年6月,黄浦区各有关单位、部门通力合作,克服困难,在黄浦区核心位置为部队建设新机关大楼,为官兵修建独立营院,解决了他们近20年驻扎在商业楼层的“空中营房”问题。
入驻当天,部队官兵激动地说:“几代官兵拥有独立营院的梦,圆了!”
黄浦区政府通过置换市中心黄金地段5000余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划拨地上建筑,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工程配套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化军营,将城市更新与国防建设完美结合。这种突破常规的土地资源配置,折射出黄浦区“再难不能难部队”的坚定决心。
空间利用的创新远不止于此。
瑞金二路148号,梧桐掩映下的老洋房,见证了“电台三烈士”之一秦鸿钧烈士的英勇战斗。
如今,在这栋法式建筑里,秦鸿钧烈士秘密电台旧址与黄浦区第二牙病防治所和谐共存。
重庆南路275号,上海巴士第四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门口,一块镌刻有“法电六烈士纪念堂”字样的红色导览牌静穆地竖立在这里,将原本藏身在商业裙楼里那段关于工人运动的故事向世人诉说……
“这里原来是1906年法国资本家开办的法商电车电灯公司。在法商资本家的大肆压迫下,1926年‘法电’正式成立党支部,开始了顽强英勇的斗争。为了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法电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巴士四公司原址上建立了法电六烈士纪念堂。”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科工作人员杨湘渝说。
黄浦区20.52平方公里辖域内,有143处红色资源,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市第一。为充分发挥黄浦区红色资源优势,在保持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让红色遗址持续服务军民,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在有限的资源空间里提升双拥服务质效。这种将双拥要素深度嵌入城市肌理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超大城市核心区做好双拥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把精致服务送到军民身边
提起上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无论是黄浦江畔繁华的楼宇,还是梧桐路上的老洋房韵味,都绕不开一个词——摩登。“精致有腔调”“时髦洋气”“国际范儿”这些词仿佛早就刻进了上海的骨子里。
在黄浦区采访期间,记者总能听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讲述黄浦的“精致”——精致地为军服务。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双拥学堂”走入女性官兵占比较高的上海长征医院,带来了一场“奇趣六一,童梦飞扬”亲子DIY活动。
打浆、抄纸、压水……在老师和家长的辅助下,小朋友们有条不紊地再现古法造纸术。当网框上铺满薄薄的一层纸浆时,小朋友们将花瓣、绿叶、星星等装饰摆放在纸上。“看,星星跑到我的纸里去了。”一个个奇思妙想让纸张展现出新的风采,也映射了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双拥学堂’是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拥军优属实事项目,是着眼于部队官兵和其他优抚对象的个性化文化需求、精准对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民心项目,也是强化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做实做精双拥工作的有效措施。”黄浦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秦亚东说。
2022年9月,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整合优质资源,创新设立“双拥学堂”拥军优属实事项目,包括手工、艺术、朗诵、国画、舞蹈、知识讲座等100门课程,通过“点单式”服务,送课程进军营、进街道、进社区,寓教于乐,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服务对象身边。
为提升双拥服务质效,“双拥学堂”开设之初就坚持问需于军、问需于民,通过集中座谈、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结合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需求的特点来设置课程。设立以来,“双拥学堂”累计开展活动250余场次,服务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三属”5200余人次。
“这种由服务对象根据日常需求点单,黄浦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接单,再个性化定制课程的精细服务理念,源自黄浦区特有的城市基因。”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斯成校说,“将海派文化的精致基因注入为军服务,密切了军地情谊,浓厚了鱼水深情。”
把双拥力量转化为治理力量
漫步在人潮涌动的南京路步行街,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南京路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官兵露宿于南京路步行街,深受当地群众真情拥戴。军民团结的种子扎根于此,黄浦区的双拥工作从那时起传承至今。
1963年4月,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好八连”精神在此孕育形成,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丰富。
在上海市民的印象里,“好八连”始终是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在南京路上给大家义务理发和修修补补的人民子弟兵。
2017年4月,“好八连”从南京路移防,但他们依然每月都到南京路步行街为市民义务服务。“好八连”第二十七任指导员薄佳旺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这是我们的根啊!”
与南京路步行街毗邻的贵州路131弄,是黄浦区有名的云中小区拥军弄。自1983年起,“好八连”与云中居委会开展结对帮扶,至今已有42年。
3月5日,在热闹的云中居民区,云中小区拥军弄弄堂口呈现出一片温馨的景象。“好八连”在云中居民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践行雷锋精神。活动现场,志愿者和居委会干部热情满满,分工明确。一把把剪刀在战士们手中飞舞,为居民剪出清爽的发型。战士们还为居民测量血糖、血压,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解答居民关于健康方面的问题。弄堂里的居民有序排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弄堂口,战士们冲着一名和蔼可亲的老人喊“朱妈妈”。
“朱妈妈”本名朱蕙娟,是云中居民区原党总支书记。朱蕙娟2015年退休后,被“好八连”聘为名誉指导员,官兵亲切地称她为“朱妈妈”。“学习雷锋,学习八连”被写进上海市民公约,歌颂“好八连”事迹的课文也被收入上海小学生德育教材。朱蕙娟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
“双拥力量如今正转化为城市治理力量,支撑着上海的繁荣稳定,就像76年前,子弟兵宁愿露宿街头,也绝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朱蕙娟说。
“好八连”与云中居委会的共建模式,展现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深度发展——子弟兵不仅参与社区治理,更通过国防教育宣讲、应急技能培训等项目,将军营文化转化为社区治理资源。这种互动造就了军民共建、资源共享的城市治理样本。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胡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