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这里有支文物修复队
步入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烈士陵园纪念馆,展陈整洁有序,展品丰富详实。解放战争时期遗留的炮弹、穿越烽火的步枪、冲锋陷阵的大刀……这些饱经风霜的红色文物,无声讲述着峥嵘岁月中的战斗故事。
守护这些珍贵文物的是一支特殊队伍——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队。
2022年,滨海新区全面启动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工程涉及的汉沽烈士陵园纪念馆修缮伊始,一个难题就摆在陵园负责人韩建琛面前:“馆藏枪械、救护包等文物也有不同程度损坏,急需修复。但革命文物修复专业性强,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团队。”面对困难,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自发组建起文物修缮小组。铁器保养、木器清整、织物修补……成员分工协作,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技艺。煤油、桐油、防护蜡、小铁刷、软毛刷成了他们的“战斗武器”。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先用同类器物反复练习,技艺纯熟后才敢触碰文物。经过数月精心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当纪念馆翻修竣工时,一件件文物也重现旧颜,安然“入住”新家。
汉沽烈士陵园的探索迅速在全区推广。修复小组吸纳塘沽、大港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正式组成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队,常态化对文物进行系统“体检”,摸清保存状况与隐患。以深入研究为基础,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历史照片、档案,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对革命文物进行全面修复,同时加强日常养护、精准管理和安全监测,为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提供坚实支撑。
在一次例行的文物养护工作中,文物修复队队员张加嗣发现,一支解放战争时期的步枪因受潮严重锈蚀、枪身腐坏,情况令人揪心。面对复杂的枪支结构,文物修复队队员们左右为难,怕贸然拆解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队员们怀着“非万无一失不敢动手”的谨慎态度,翻阅修复书籍,查找技术资料,反复推敲每一个修复细节。当得知曾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吴凤亭熟悉此类枪支时,文物修复队立即登门求教。年逾九旬的老战士详细讲解了枪支构造,队员们认真聆听,时而记录要点,时而请教细节,将老战士口述的宝贵经验与修复细节相互印证,最终让这件承载历史记忆的武器恢复了原貌。目前,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收藏革命文物89件。文物修复队每年定期开展维护工作,已成功修复文物30余件。
滨海新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革命文物搜寻征集工作,邀请历史、文保专家为烈士褒扬工作建言献策,尝试推动文物修复技术培训,让这项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文/李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