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保家卫国,拼了命也值得!”

口述:吉林延边 张学芝 97岁

整理:崔释远

1928年,我出生在山东乳山的一个小山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因为战争牺牲的人不少,我们村里有100多户人家,其中有半数是烈属。

1944年5月1日,我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带着赶走侵略者、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念头,加入抗日队伍。那年我16岁,没穿军装,也没有枪,就凭着一股劲跟着部队走。

1945年,我和战友们奉命到刘公岛驻守。那岛东西8里地,后面是悬崖,前面是光秃秃的平地,不光没人烟,连动物都少见。这座看似荒芜的岛屿,却素有“东隅屏藩”之称,是不容有失的海上防线,我深知驻守这里的责任之重。

有一天下午2点多,海天相接处冒出两个黑点,越来越大——两艘日本侵略者的军舰撕破海平面,马达声“轰隆隆”的,冲着岛就来了。班长吼了一声“准备战斗”,我们立刻钻进用沙袋和珊瑚礁堆砌的掩体里,心里就一个想法:死也不能让日本侵略者登岛!子弹“嗖嗖”地在头顶飞过,打在礁石上,碎片崩得到处都是。幸好我们熟悉地形,利用每一处能藏身的地方拼命还击。打了好一阵,日军的枪声渐渐稀疏,登陆艇掉头逃窜了。咱们不要命地打,他们也怕死啊!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局势仍然不稳。1947年,我随部队转战烟台,因在多次战斗中表现英勇,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连长身边的警卫员兼通信员。这一年,一场雨里的阻击战,让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天,我们连队上山修工事。天刚亮,一架飞机在我们头顶转了一圈就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山下的敌人开始往山上打炮。为了顶住敌人疯了一样的进攻,全连70余名战士毫无畏惧地投入战斗,虽然家伙什没敌人的好,可没一个的。敌人发起了3次猛烈冲锋,我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准的射击,一次又一次将敌人击退。仗打下来,连里就剩20余人,子弹也打光了。连长命令我找营长求援,我二话没说,冒着大雨冲了出去,好不容易摸到营长那儿,得到的回复却是:“没子弹?上刺刀!死也得钉在阵地上!”带着营长的命令,我又冒雨返回阵地。找到连长时,我发现战友们大多牺牲了,连长也负了重伤,我背起他就撤。山坡上的雨水混着血水往下淌,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躺了300多具。撤退路上,我手里紧紧攥着最后一颗手榴弹,随时准备和追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亏得那场雨越下越大,我们才顺利撤回。

后来,我参加了淮海战役,又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斗中,我身上挂过不少彩:右脸挨过刺刀,左手被打穿过,左腿至今还留着弹片。但我从不后悔,这些伤疤,是咱的勋章!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拼了命也值得!

1958年退役后,我留在人武部训练民兵,后来又来到吉林敦化投身教育事业。我总跟孩子们讲:“当兵,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事!”

从当兵到现在整整81年,如今我的生活好得很。如果要问我最坚定的信念是什么,就一句话:我永远听中国共产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