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代表团实地踏勘境外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和平的守望
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吉隆坡、槟城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斯比港、拉包尔,遥远的异国他乡,一座座中国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引人瞩目。马六甲侨胞殉难纪念碑上,“虽异邦犹吾土,骨有攸归”镌刻得苍劲有力;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的环形纪念墙上,约3200名南侨机工的名字熠熠生辉;大洋彼岸拉包尔的中国抗战将士和遇难同胞陵园,安静肃穆,四周树木繁茂……每一处境外抗战烈士纪念设施背后,都有一段历久弥新的民族记忆,承载着深切的缅怀与跨越时空的和平守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bbin宝盈联合外交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组成代表团,于8月13日至19日实地踏勘境外抗战烈士纪念设施,祭扫缅怀境外牺牲英烈。一路上,记者跟随代表团,沿着烈士后代和当地华侨华人的脚步,一同追寻红色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8月13日 马来西亚 马六甲
“‘中国山’下,牺牲在异邦的同胞从未被忘记”
古城马六甲坐落在航线交错的马六甲海峡一侧,市郊有一座“三宝山”,也叫“中国山”,马六甲侨胞殉难纪念碑就建在山脚下。
1942年1月15日,日军占领马六甲,1000多名华人因抗日而殉难。纪念碑建成后,每年清明节,都有不少华侨华人专程来此祭扫。与此同时,当地华人社团募集资金,分别于1972年、1993年对纪念碑进行修葺。
随代表团一行向马六甲侨胞殉难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完成祭扫仪式后,记者见到一位带着孩子在碑前久久伫立的母亲。“我在马来西亚读博,女儿今年5岁,现在是暑假,就带她到马六甲看一看。在这里,‘中国山’是一定要来的,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抗日战争期间,南洋华侨作出了牺牲和贡献,我想让孩子了解这段历史。”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位母亲名叫王新鑫,来自山东。
马六甲侨胞殉难纪念碑所在的广场被茂密的树木环绕,纪念碑后方的墙体上,“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让人动容。
“炎云叠叠,山传中国之名,瘴海悠悠,庙肃郑君之像,虽异邦犹吾土,骨有攸归……”“中国山”下,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同胞从未被忘记。
8月14日—15日 马来西亚 吉隆坡
“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当时国内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积极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通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自1939年2月起,东南亚各地华侨华人青年踊跃报名,成为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他们跨越重洋奔赴滇缅公路,用血肉之躯守护着这条“抗战生命线”。
8月14日下午,马来西亚吉隆坡阴雨绵绵。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南侨机工纪念馆揭幕仪式现场,各界人士和当地民众冒雨向纪念公园中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献上花圈、鲜花。纪念碑周边的环形纪念墙上,镌刻着约3200名南侨机工的名字。
吉隆坡广东义山自1895年创建至今已逾130年历史,这里是记录马来西亚华人拓荒史、抗战史的重要文化载体,修建了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我们华人社团有责任讲好南侨机工的故事。这面用夯土方式建设而成的纪念墙,设计灵感源自滇缅公路上的‘二十四道拐’险段,希望南侨机工的事迹能够被更多人记住。”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表示。
在南侨机工纪念馆中,看到一整面墙上800多位南侨机工的照片,听了几位南侨机工后代的讲述,记者对以广东义山为主的当地华人社团帮助做好境外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护工作的初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来自广西南宁的梁衡在纪念墙上找到了外公朱松胜的名字。“外公当年是虚报年龄回国支援抗战的。我今年50岁,其实已经很多年没有哭过,开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上时,却突然泪如雨下。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代,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们就要挺身而出。”
陈丽娟同样来自广西,用手抚摸着爷爷陈谭友的照片时,这位年轻人泪如雨下。“来到这里,我是为了寻找30岁的爷爷,戴着飞行员帽子这位就是他。爷爷喜欢喝咖啡、打球,是第六批回国支援抗战的南侨机工。我为所有和爷爷一样的南侨机工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这些来自南洋的华侨青年放弃优渥生活,虚报年龄,甚至未曾和父母告别,就义无反顾跨越重洋,奔赴滇缅公路。他们当中有教师、医生、商人、工程师……身份不同,却有着同样的赤子之心。
对吉隆坡广东义山这样的华人社团而言,筹集资金建设、管护境外烈士纪念设施,是在“寻根”。吉隆坡的一碑、一馆、一园,留存着属于南侨机工的热血记忆,在华人社团的努力下,跨越80年的思念得以安放。
8月15日,在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暨和平公园公祭仪式现场,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对记者说:“我们在这里举办公祭活动,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为了让后代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8月16日 马来西亚 槟城
“他们的肤色和语言都不同,却因为一个同样的理由来到这里”
“芦沟鲸浪满天飞,淘尽英雄去不归,生而为英死为灵,阴怜化作万年青……”在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前,这首揭幕纪念歌再次响起。代表团一行从吉隆坡驱车5个小时来到槟城,向纪念碑敬献花篮。
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位于升旗山脚下,建成于1951年11月11日,在当地政府和华人社团的支持下,于2011年进行修葺。每年11月11日这天,槟城州各界代表都会举行纪念碑公祭仪式,缅怀殉职机工及罹难同胞,多年来从未间断。
纪念碑前方,有一座刻有“勇者无畏 纪念南侨机工奋战滇缅公路”字样的雕塑,展现了当年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执行任务的场景。与这座雕塑一路之隔的,是一所华文小学,据当地华侨介绍,学校的孩子们每年都会来此祭扫。
临近中午,记者遇到了携家人从四川成都来槟城旅游的方坤。“我们在去极乐寺的路上看到了这座纪念碑,就专程来这里参观,想让孩子了解这段历史。我去过云南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这些纪念设施都是历史的见证,今天能够来到这里,非常难得。”
槟城华人众多,这处境外烈士纪念设施周围有不少旅游景点,为华侨华人和过往游客到此参观、祭扫提供了便利。在附近的一家花店,记者采访了71岁的店主拉贾。28年来,拉贾一直在经营花店,每年都有许多人到他这里买上一束鲜花,放在纪念碑前。他们当中有老人,也有孩子,肤色和语言都不同,却因为一个同样的理由来到这里。
70多年来,纪念碑已经与这座以多元文化著称的岛城融为一体。棕榈树下,中国抗战故事和南侨机工的事迹被一代代人铭记、讲述。
8月17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拉包尔
“路途虽远,情感不变,在这里,英雄没有被遗忘”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新不列颠省位于巴新本土以东一座美丽的岛屿上,扼守南太平洋重要航道,曾是二战期间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场。在距该省首府拉包尔市约半小时车程的市郊,长眠着600多名中国抗日将士和遇难同胞的英灵。
2009年,中国政府拨款在当地修建中国抗战将士和遇难同胞陵园,委托当地中资企业进行维护管理,并于2013年将陵园修缮一新。作为我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乃至大洋洲唯一的抗战纪念设施,2020年,该陵园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在陵园前方的草地上,代表团一行见到了拉包尔当地的土地主家族成员。他们为大家戴上手工编织的花环,依当地风俗举行纪念仪式,共同唱起挽歌。
沿着石阶步入陵园,两旁树木繁茂,鸟鸣声不绝。一旁的碑石上刻有“为了铭记中国抗战将士和遇难同胞”这样一行庄重的文字。祭扫仪式庄重肃穆,代表团一行与陵园承建维护方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中巴新友联会等当地侨界、中资企业代表20余人向纪念碑敬献花篮。
在bbin宝盈门的支持下,来自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的罗跃从2014年开始参与陵园的修缮和日常管护工作。“这是一处对公众完全开放的陵园,在这里,我经常会遇到来祭扫的中国游客。现在的和平年代是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会继续保护好陵园,经常来这里看看他们。”
10余年间,土地主家族成员一直在帮助中资企业和当地华侨华人对陵园进行日常维护,除了清理杂草、擦拭墓碑,这些大洋彼岸的国际友人还会参与祭扫活动。
走出陵园,记者在一个日军防空洞附近见到了一位名叫弗里达的年轻人,她的爷爷见证了日军攻占拉包尔的那段历史。80多年来,弗里达家三代人一直在参与陵园和防空洞的维护工作。走进黑黢黢的洞口,28岁的弗里达用流利的英语向记者介绍防空洞内留下的船舶维修器械、水壶以及曾用作医院、卧室和枪支弹药存放处的洞穴。
记者在防空洞中停留了不到半小时,走出洞口时,明晃晃的阳光刺痛了早已适应黑暗的双眼。看到弗里达女儿的笑脸时,“和平”二字仿佛有了载体。
“每逢清明节,大使馆都会代表中国政府前往拉包尔举行祭奠活动。路途虽远,情感不变,在这里,英雄没有被遗忘。”代表团一行到位于莫尔斯比港的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座谈时,杨晓光大使这样对记者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与管护离不开大使馆和中资企业所做的努力以及当地土地主家族的支持。即使相隔万里,尊崇与思念也从未改变。
“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情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境外烈士褒扬工作,成立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领导小组,不断出台完善法规政策并推进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工作。随着我国在朝鲜、巴布亚新几内亚、老挝、赞比亚等13个国家的19处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工作的顺利完成,当南侨机工后代抚摸着刻有祖父姓名的纪念墙,当孩子们在大洋彼岸的烈士墓前献上一束鲜花,当马六甲海峡的风拂过“中国山”下的纪念碑……缅怀与思念有了归处。
在位于吉隆坡的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暨和平公园中,一侧挺立着苍劲的松树,另一侧生长着当地的棕榈树,两者相互守望,见证着今日的和平。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歌声中,80多年前那些华侨青年的面庞再次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