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两优一先”典型 | 胡兆富:“无论到哪儿,我都是一名医生”

  

rmrb2021081104p9_b.jpg

胡兆富(中)与女儿胡玲(右)、孙女胡煜琦在小区内散步。(新华社记者 江汉摄)


  “他17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6次立功受奖;戎马半生,从部队回到地方后,从保家卫国的战士,到救死扶伤的医生,一直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因为他是共产党员。”

  7月底,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长风村的文化礼堂里,一场“颂党恩 忆初心”主题宣讲正在进行。宣讲内容的主人公,正是95岁老党员、老英雄胡兆富。


  深藏功名六十余载

  2019年7月,常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核对工作,发现一位医院离休医师的档案里,记录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英雄传奇:

  胡兆富,1926年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1943年参加泰宁抗日游击队,后被编入八路军鲁南军区警备旅。经过培训学习后他成为一名卫生员,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各类战役46次,26次立功受奖,其中2次特等功、7次一等功,曾荣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沉甸甸的军功章和证书,深藏了60多年。

  “只知道我父亲当过兵,后来才知道他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看到泛黄的荣誉登记证,年过六旬的胡兆富女儿胡玲,才开始真正了解父亲。

  一次战斗中,排长、班长先后牺牲,部队无法向前推进,胡兆富作为幸存的党支部委员,放下医药箱,一边组织战士正面实施火力压制,一边指挥其他人利用战壕掩护绕后,成功攻克敌人地堡,俘虏10余名敌人,缴获马枪、冲锋枪数支,荣获特等功。

  “大大小小的战斗,已经说不清打了多少。真正有功的人,是在我前面倒下的人。”胡兆富说,不管情况如何危急,他都没丢掉过一名负伤的战友。最艰难的一个晚上,大部队整夜行进作战,胡兆富先后救护了200多名伤员。


  “不能把病人丢下”

  1958年,胡兆富转业到浙江一家医院工作。上世纪60年代,面对血吸虫病疫情,胡兆富主动申请,到当时浙江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常山县,支援血吸虫病防疫和治疗,“救一个,再救一个,无论到哪儿,我都是一名医生。”

  从1963年到岗,至1985年离休,胡兆富在常山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了22年。“从没听他提过军功,他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曾任县人民医院院长的王贞元感慨。

  妻子姜振平随胡兆富一起到常山,她的记忆里,胡兆富几乎没请过假,从来没在家过过年,“他经常和我们说,他是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能把病人丢下。”

  老同事杨丽君记得,当年因为交通条件不方便,胡兆富常常要花上一天时间,徒步到距县城40多公里的偏远乡镇毛良坞给病人看病,有时碰到病人没钱治病,他就自己拿出钱来给病人。

  有一回,医院送来了一个得了麻疹的孩子,父母都准备放弃治疗了,胡兆富看了看小孩的眼睛,说:“孩子还能救!”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孩子康复了。当年那个孩子,现在也已50多岁了,有时路上碰到胡兆富,还拉着他的手连连道谢。

  胡兆富离休后被县人民医院返聘。一年的返聘,他只象征性地领取1元钱工资。“我就是想继续给病人服务。”一年后,看到有年轻医生进医院,胡兆富主动请辞,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这之后,胡兆富依旧闲不下来,只要身体吃得消,他都会在社区义诊,给附近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我这么大年纪了,能帮到别人,也让我觉得自己还有价值。”

  “战士一辈子都要战斗。”胡兆富说,“革命战争年代,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建设时期,共产党人是种子,撒到哪里都要开花结果。”


  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胡兆富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胡兆富的孙子胡烨宇陪同他一起到北京。胡烨宇说,表彰大会结束后,爷爷拿着奖章和证书,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胡烨宇一抬头,发现爷爷的眼睛已经湿润。

  “爷爷常对我说,你作为一个在新时代入党的党员,不要因为自己在工作中有一点表现、受到表扬,就骄傲自大,要踏踏实实地干。”胡烨宇说,这份教诲,爷爷用他的亲身经历做了最好的示范。

  虽年事已高,可胡兆富身子骨还硬朗,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了解时事动态,关注国家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见证者,都应该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胡兆富说。